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赏识教育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建 吴芳 杜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摘要:赏识教育建立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关怀,在了解学员的基础上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艺术性的因材施教,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赏识教育 以人为本 了解 适度 前提 原则
  赏识教育最早由周弘先生在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核心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体现了父爱的伟大,他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让聋哑女儿创造了奇迹,他是成功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成功为中国教育多开了一扇窗,让“爱”的光芒照样进来。所谓的赏识教育可以简化为六个词“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关怀,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整体素质。
  (一)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渴望认同和赏识。就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以人性为根本,是指通过表扬或赞扬,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它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理解人、善待人、关怀人,强调教员以平等的姿态和学员对话,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赏识、尊重、肯定学员,建立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学员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力量,不断的获得发展和成功。
  (二)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赏识教育要求教员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不了解学员,何谈赏识呢?所以作为赏识教育开展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学员,了解的形式很多,可以先通过集体讨论、小组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抓住他们的优长。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肯定学员的能力、尊重学员的需求,激发学员的动力。了解教学对象是赏识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
  教员应该放下姿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入学员中间,虚心的请教,互相交流,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拉近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一位愿意被学员接近,能够被学员接受的教员,才能得到学员的认同,最终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发挥他们无限的潜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赏识教育要讲究艺术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以人为本的实施,教育的艺术性越来越多的被重视,它体现了对人的关注。赏识教育作为一种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注意“爱”的传达方式。“爱”有多种,有包容的爱、有赞赏的爱、有理解的爱、也有溺爱。赞美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固然可以增强学员的自信,树立积极探索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于夸赞,那就会走入“溺爱”的误区,长此以往会削弱学员接受批评和打击的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这才是正确的赏识教育。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掌握分寸,即使是批评也让学员明白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改正后的鼓励,赏识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从这个角度来讲,“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理念与赏识教育并不冲突,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纵容和包庇,不管是“严”还是“赏”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合适的度,把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四)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材”指教学对象,这个成语也阐释了一个教育学的思想,教学是为学员而教,而不是为了教而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员才是主体,简单来讲就是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等。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他们身上体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教学既要关注共性,也要关注个性。赏识教育更是如此,每一个学员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一句赏识的话语可能对这个学员合适,而不适用于另外一个学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学员,势必会打击部分学员的积极性和动力。所以在了解学员的基础上,应该区分不同的特点,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赏识孩子。”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话一语中的的点出了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赏识在教育中的意义重大,是新教育环境中教育观念的创新,由传统权威教育模式向赏识教育模式转变,教师的身份慢慢向导师过渡,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合理适度的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其在被赏识中树立自信,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成长成才,达到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