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好语文读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学红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很好,学生仔细阅读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如果这读本里的文章学生都能够认真的去读一读品一品,还担心语文阅读面狭窄吗?
第一、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
老师可引导学生把读本中的例子用到写作中,活生生的例子无疑会使学生对读本的兴趣大增。
第二、把必修课文与读本地联系起来
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综上所述,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当然,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对于语文读本的学习既不能象必修本一样,占据很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也不能随心所欲,象猪八戒的耙子一样东一耙西一耙。所以,合理的安排和计划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我们还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计划性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无计划的,随心所欲的阅读,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同样,无计划的处理读本,也会使读本形同虚设。这里所说的计划,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计划是指教师就读本内容对学生所作的时间安排,顺序编制,阅读方法及交流反馈的指导和督促,学生计划则包含阅读读本的时间安排及对读本内容的筛选归类,重点设定等。
2、坚持课外性原则。读本内容极其丰富。若想将它完全纳入课堂,来个篇篇落实,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读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丰富底蕴”,并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读本“说明”明确指出:《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可以说,坚持课外性原则,是对读本科学而又最切合实际的处理方式。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兴趣的激发与提高,主要来源于学生较少地感到学习的压制,较多地体会到独立活动乃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果教师对课外活动作过多的具体要求,进行过多的督促与检查,那么,只能形成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其阅读的主动性。因此,对读本的使用,教师除作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外,应该放得开手。另外,在学习读本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读本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老师以百倍的热情充分挖掘读本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读本,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供选择的活动有:
1、精彩文段推荐。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即为什么推荐)两个环节构成。因为不需要展开,所以一堂课的容量非常大,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倾听,点评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我喜欢的20句话”默写。一本书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说到底,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积累的过程。
3、“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由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公布,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来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
4、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实效的一项。埋首读本,沉浸其中,一定会流淌出一些有思有感有情的好句好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读书笔记。
总之,对于读本利用,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各个落实,才能保证《语文读本》效益的最大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