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贵林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标准”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朗读内容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高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各阶段目标中都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很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探究和解决好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内涵
   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包括声音、感情、形态三个要素,指的是朗诵者通过语气、重音、停顿、语感、强弱等变化,用声音表达,作者凭借语言意义所倾注的情感,或者激动、欣喜、爱慕,或者沉思、悲伤、憎恨,把情附于声,使声具有情,再加上载体――人的表情、姿态、动作的变化等,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地。
  朗,声音清楚响亮;读,看着文字,发出声音。朗读指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①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思想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朗读对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朗读时,特别在熟读之后,对文章留有较深的印象,就会在词句上,文章的表达上有所积累,在交际中灵活运用。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或者鲜明地烘托气氛,或者生动地再现形象,或者描述优美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教育,获得体验,在愉悦的情绪的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理论基础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发声除了有轻重、强弱等一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悦耳,像美妙的乐音一样,令人激动、回味。只有悦耳的声音,才能打动听众,使听众受到感染,这种悦耳之声,只有艺术的朗诵才能实现。反过来,也只有多朗诵才能增强其语感,只有语感增强了彩绘有深刻的体验和艺术的朗诵,也彩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
  把朗诵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具体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作品就必定有感情,有感情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体现出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呢?朗诵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诗歌、散文这些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更要加强朗诵教学,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价值
   1、朗读的教学价值
   所谓朗读的教学价值,指的是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文章中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脉络,从中得到自己真实的体验。列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抓住文章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这一引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练习,让学生从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翠竹、苍松、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山水、大海”等融为一体的优美画面。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祖国万里江,和对宽广无垠大自然热爱心情。当然也鼓励学生有他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朗诵方式。当时课堂一片肃静,只有晶莹的泪花在闪动。这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朗诵,犹如一曲悲壮激昂的乐曲,深深震动了学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为大自然的美好所感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2、朗读的兴趣导向价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诵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最终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进入文学的殿堂,去吮吸甘露,采摘鲜花,自行其乐。可以说,当一个学生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则说明他已经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找到了一些语文学习的门径。儿童在朗诵欣赏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就能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认真体验,如此反复,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3、朗读的欣赏价值
   小学语文有很多课文都是传颂不衰的名篇佳作,比如《草原》、《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都具有优美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别具匠心的构思,堪称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朗诵可以在欣赏者(师、生)和欣赏对象(课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是朗诵在审美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它又可以分为语言欣赏和意境欣赏。语言欣赏指的是在朗诵中品评、欣赏课文或明快、畅达的叙述性,或具体生动惟妙惟肖的描绘性语言,或优美和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性语言,或言简意赅、深刻有力的议论性语言以及符合人物身份、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等特色,进而提高师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桂林山水》的语言即生动优美,又气势成功的朗诵可以让学生欣赏和体会到这一语言特色。如用抒情的语调加重音突出“桂林山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作者赞美自然的浓厚感情,并把三个“真”字适当拖长,读出“确确实实”之意,把“静”轻读,造成“静悄悄”地感觉,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意境欣赏是指通过朗诵,激发学生再造想象,在头脑中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而获得愉快。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面带微笑,开始如诗如画的朗诵。时而清凉欢快,“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时而诋毁婉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手绮丽的小诗。”节奏的变换,重音的强调,加上和谐的配音,表现出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那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欣喜,把学生带到牛羊成群,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同作者一起欣赏那宽广无边、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语言欣赏往往不可分离,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其效果会更好。
   总之,朗读是一个既老又新课题。说它“老”,可以追溯到古到的“唱读”和“吟诗”。说它“新”,指的是它发展到今天,往往借助于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的积累、体验、感悟、厚积而薄发等方面,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