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建国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从概念出现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的要点阐释,逐渐提炼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发展模式选择的借鉴意义,及因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模式 供给模式
  
  19世纪后期的德国政策学派代表人瓦格纳最早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概念。主张通过公共财政的社会政策作用,拓宽政府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文化和公共福利的责任。此后,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进行探索,并形成三种供给模式。一是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认为生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份内职责,因此,法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法国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典型的基于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模式。他们的文化预算在国家总开支中占1%,各级地方政府还要投入两倍于国家预算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建设。官办或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得到的政府财政资金达到全部收入的60%以上。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美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没有正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是典型的基于市场导向的公共财政模式,政府将文化策略转化为一种开放性的市场策略,只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将文化艺术活动置于市场经济和民间社会中成长。对于非营利性文化单位,政府一方面通过中介机构给予有限的资助,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财税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因此,他们认为对文化的直接干预越少越好。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的“合作共建”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始终贯穿。
  政府以何种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条件问题。纵观世界多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将文化设施建设当作首要的条件。彼得・霍尔于1984 年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 条标准,其中3 条是关于文化的标准:一是各类专业人才积聚的中心,有众多的大学、大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研究机构;二是信息汇聚和传播的地方,有发达的出版业、新闻业及广播、电视网总部;三是娱乐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可以看出,文化设施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新加坡在上世纪后期,明确提出文艺复兴城市报告和改善文化设施的施政策略,在滨海湾建构新的表演艺术中心并提升其他的剧院。2002年投资6 亿新加坡币的滨海艺术中心建成,成为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国家图书馆局以引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发展。2003年完成了一个国家参考图书馆、3 个地区图书馆和19 间公共图书馆及一间社区儿童图书馆的建设规划。如果说文化设施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那么理念、价值观和基本职责便是它的软件。香港政务司司长在描述政府职责时这样说:“我认为政府肩负两大基本职责,第一是不断确立工作的宗旨和基本的价值观,第二是订定日后的发展格局,力求进步、精益求精”。他进而说:“我们的宗旨是服务市民。为此,我们力求促进安定繁荣、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素质、照顾需要援助的人士、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维持法治,以及鼓励市民对社会各尽本分。”这番话深刻地说明了软件在实现政府承诺中的重要。只有一流的设施加一流的管理,服务才能达致一流。
  国家对文化机构事业的投资、文化部门艺术表演的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对博物馆机构建设的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2007年以来, 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度,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费无论从增加额和增长速度看, 都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历年对文化欠账较多, 公共文化投入基数较低, 尽管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 但增加的绝对额并不足以改变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拮据现象。公共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 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因此, 不断增长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是当前政府部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首要任务。为此, 有些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以保障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例如湖北省规定, 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 5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江苏省制定了文化事业投入 两个高于0政策,即每年财政用于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所占比重。随着各地区政府公共文化投入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的不断增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将会有长足的增长。尽管财政支持公益文化设施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但是,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上看, 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是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近年来, 各地普遍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逐步兴建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大批公共文化设施, 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 许多公共文化设施在使用上, 却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 同时也挫伤了政府继续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政府部门存在着重投资建设、轻管理使用的思想, 把设施建设当作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在没有设施或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往往把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 归咎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短缺, 因而对设施建设的呼声很高, 而公共文化设施一旦建成竣工, 就以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完成了, 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 至于如何有效使用并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 却并不关心。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保障公众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 但是, 各级政府在贯彻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上, 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过度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 而对培育公众文化能力, 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方面关注较少。随着中央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的系统展开, 各级地方政府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力度。需要强调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应和对公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展开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政府公共文化供给能力的同时, 让公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 而不是以此作为政绩来满足上级政府考核的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