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课堂沉默现象在英语课堂中已屡见不鲜,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社会文化等方面着手探究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对各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地打破沉默现象,实现优质课堂。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教师提问
一、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状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大量的教学研究证实,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寡言,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愈演愈烈,具体表现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室便陷入沉寂,甚至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顿时低下了头。即便有悉数学生应答,也总是寥寥无几的优等生。教师充当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学生则成了彻头彻尾的旁听者,换句话说,英语课堂始终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态,学生则被动地处于次要地位。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剥夺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权利。且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颁布,大学英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解析如何打破沉默,优化课堂,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现象属于交际语言学范畴,根据Saville Troike对交际行为的划分,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1]”。因此,课堂沉默则可解释为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时,广义层面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沉默现象,而狭义层面的沉默则是特指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中学生的沉默。此外,课堂沉默有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之分,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听取问题后处于认真积极思考状态时的沉默,消极沉默则是指学生消极地思考问题及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不参与或被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沉默现象中狭义层面上的消极沉默现象。
三、课堂沉默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情感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特征。可见课堂沉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情感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动机是指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Gardner和 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2]。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就业求职的压力,现代大学生往往持工具型动机,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更倾向于多做题而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与老师的口头交流上。
其次,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在英语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抵触的态度,畏之如虎,把英语想得的过难,于是在课堂上就表现得缺乏兴趣,被动沉默。
再次,性格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自信开朗,善谈且善于反应,而“内向型”性格学生则腼腆胆怯,不善于表达。 因此,在课堂上表现沉静。
2.语言水平
学生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师所授内容难以理解,即便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也会导致学生不愿开口。与此同时,自信心受挫感和焦灼心理也随之产生,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现象。Mackay认为,学生语言水平不够,却要求他们完成难度较高的课堂任务,会造成课堂的频繁停顿,阻碍原计划的课程进度[3]。
(二)教师因素
1.提问策略
据研究,教师提问策略的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范围,思考时间较短,学生难以作答,只能沉默。其次,问题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导致学生三缄其口。此外,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的反馈及积极的评价,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加剧沉默心理。
2.教学理念
深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注重的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成为了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中设计讨论问答等环节试图鼓励学生多说,然而,由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结果只能事倍功半,以沉默收场。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几十年来都是读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知识点―做练习题一个套路。 拘泥于教材,缺乏新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总是打不起精神[4]。”可见,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沉默行为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4.交际风格
“教师在课堂中过于关注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大多数成绩一般或不尽人意的学生,因此,造成了后者宁可倾听也不愿意积极发言[5]。”
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李如蜜密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不同,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管理型,挚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他认为“在专制型和管理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易于产生课堂沉默现象[6]。”的确,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该在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然而,现实的大学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力与权威地位已在学生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俨然成为了阻隔师生平等交流的鸿沟。同时,教师消极倦怠,易怒烦躁等不良情绪也会加深师生间的距离感。因此,师生关系的疏离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沉默行为。
(三)文化因素
课堂沉默现象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面子观”是影响课堂言语互动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对答案确定无疑后才会主动发言,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往往会担心出错,于是为了保全面子,不敢畅所欲言,只能不懂装懂或保持沉默。 其次,中国人自古认为谦虚是美德。如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将沉默视为谦虚的表现。再次,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等级分明根深蒂固,“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教师的权威地位及尊师重教的思想致使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能为师是从。
四、课堂沉默解决对策
(一)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动机及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为了顺利通过四六级等考试,而是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技能。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强化他们的综合性动机,减少工具性动机,使学生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并热爱英语。其次,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一定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表达才能如鱼得水自然流畅。学生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说的困惑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易引起课堂沉默现象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设置提问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及思考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一味枯燥乏味的问题;所提问题难易程度须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学生均等机会,使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无论是内向型学生还是外向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应避免言辞犀利的批评和挖苦。其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灼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做到关爱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三)更新英语教学理念,转换课堂教师角色 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
陈旧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专研教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帮助学生消除传统文化带来的“面子观”、“师道尊严”等消极影响,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有效缓解课堂沉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的沉默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沉默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并热爱英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打破课堂沉默,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ville Troike,Muriel.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J].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47.
[3]Mackay,R.EmbarrassmentandHygieneintheClass―room[J].ELTJournal,1992,47/1:32―39.
[4]庞黎. 从教师教法视角探究大学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J].海外英语, 2010(8): 453-454.
[5]顾永惠.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的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9(12):296
[6]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