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卉
摘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诵训练 意义 途径
一、加强朗诵训练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大荒的天空、原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空中几缕流云,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从原野上的植物的笑、唱、燃烧,体会“原野的热闹非凡”,进而由衷地感悟“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庐山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云雾弥漫山谷,它是……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不但浮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景象”,“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雾刚刚还是……转眼间这神秘的色彩就变成……”;“明明是……没等看清楚,又变成……”。神秘感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着自然的美。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而教师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让学生去想象、体会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厄运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而为了不使绝密情报被敌人发现,伯诺德夫人全家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使厄运化险为夷的表现令人钦佩。学生对伯诺德夫人全家崇高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加强朗诵训练的途径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即大声地读,能有声有色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的得多,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2、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3、正确引导,明确朗读要求。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教学活动,只有明确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明确教师为什么要朗读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或这段话,学生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
4、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育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
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读者根据自身的体验重新挖掘的新的内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融入新的见解,扩大文本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