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开古文教学的情感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娟

  随着课改的深入,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老师抱着书串讲的现象很少,教师大多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不能否认这是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古文兴趣的,但是学生和名篇佳作的隔膜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们对古文学习依然存在畏惧、讨厌的心理,课堂缺乏活力。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出于功利的考虑,忽视了根本性的东西,那就是“情”,老师教得“无情”,学生学得无味,师生的情感之门紧闭着。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能鲜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尝试:
  首先,让学生了解鲜活的作者,产生阅读其作品的欲望。
  作者介绍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有一个观点:“知人论世”,说的就是先了解作者再去解读其文本的道理。然而不少老师却不重视这一环节,要么把作者的生平投影一下,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要么让学生把注解看一看,学生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学史知识。试想,这样的作者介绍能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其作品的欲望吗?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故事,我们了解的作者不应该只是注释上那没有情感的文字,他们是曾经鲜活地存在于这个世间的人。
  在教学《丰乐亭记》时,我是这样进行作者介绍的: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说的都是书下注释对欧阳修的介绍。
  接下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欧阳修的故事呢?”一听到“故事”,学生们开始有点兴奋了,纷纷讲起有关欧阳修的故事。然后我让学生再谈谈自己心中的欧阳修形象,有学生说,他应该是一个笑咪咪很慈祥的老头,还有的说,他应该是一个比较忠厚的,有责任心的人。学生的发言很踊跃,看得出,他们对作者已经有了兴趣,这时我趁势把他们的心引到课文上来:“想知道欧阳修在滁州做了些什么事吗,读《丰乐亭记》吧。”
  老师们,别怕耽误时间,让学生们了解一个鲜活的作者吧。
  其次,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一语道出诵读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但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不注重诵读,认为浪费时间,不如让学生记几个实词来得实在。有的老师也注意诵读,课堂上变换各种花样读,全班读,小组读;放声读,默读;男女生对读……课堂书声朗朗,很是热闹。但学生因此而感受到古文之美,进而喜欢上文言文了吗?没有!“老师,怎么又叫我们读啊,没意思。”这样的话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常常听过。
  让学生诵读不是问题,但如何让学生喜欢诵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却是个问题。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对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如果只是空泛地提些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出情感之类,读的花样再多,学生也不会感兴趣的。
  其实,前人早已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范读。记得梁实秋先生是这样回忆他的国文老师的:“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在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准备了古曲《素还真》,学生配乐朗读后,感觉他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好,就自己朗诵一遍。那天我读得很投入,感觉我已不再是我,就是李白,当我大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教室里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学生对朗诵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别总说学生读不出感情,不喜欢读,想让学生爱读书,老师首先要喜欢读。
  老师们,在课堂上发出我们的声音吧,因为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
  最后,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有同行认为,古文教学的课堂还要考虑问题设计吗?解决了重点实虚词,比什么都实在,所以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干脆把一篇文章当做高考的语段阅读,重点解决实虚词和语句的翻译,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李将军列传》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二、质疑解难;三、课堂检测。共四道检测题:实词的解释、虚词的用法、内容的理解和翻译句子。整堂课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思考探讨的问题。
  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觉得古文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的热情。我想,如果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李广悲剧人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学生定会对此文发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觉得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计问题,教学效果会不错。一、课内与课外的勾连;二、知识与趣味的兼具;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丰乐亭记》时,我一连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我国的亭台楼阁很多,你能说出古代四大名楼的名字吗?” “你知道古代四大名亭吗?” “你能说说这些亭名的由来吗?”学生的兴趣上来了,七嘴八舌,我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补充,给他们讲了陶然亭和爱晚亭改名的由来,
  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很感兴趣,这时,我开始引入正题:“四大名亭的名字都有深厚的内涵,你认为丰乐亭的名字有何内涵?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文章吧。” 至此,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探究这篇文章的欲望。
  如果我们的课堂每天都是些这词有什么用法那词有几个义项,或者是文章可分为几层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学生又怎么会对文章发生兴趣?
  老师们,精心设计问题吧,因为只有热情才有学习的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