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福建省演出市场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厦

  [摘要] 近些年来,福建繁荣的经济与稳定的社会有效带动了演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我省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把握住其发展脉络、加强管理,以期更好地促进演出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演出市场 管理
  
  1 福建省演出市场的基本情况
  
  福建省目前共有近50家演出经纪机构,70%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市,其中经常开展业务的只有少数几家。目前并未出现外部资本进入或文化、广告公司大量申报扩大经营范围的现象。其中,福建各类民间职业剧团700多个,每年演出16万多场,观众逾亿人次,占福建演出市场最大的份额。虽然剧团不少,演出质量却不尽人意。这些剧团规模普遍偏小,优秀演员稀缺,相互间竞相“挖角”,导致运营不稳定,一些剧团、尤其是质量较差的剧团以低价竞争演出市场,造成戏金偏低,加上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不少剧团陷入勉强维持甚至亏本经营的境地。
  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大型商业演出。与民间剧团依赖戏金不同,大型演出市场依靠的是赞助,因为福建的观众已经习惯了“看白戏”,假票风波也是此起彼伏。许多演出商表示,如果没有冠名赞助,单靠票房收入肯定亏本。如,2007年5月12日,张学友在福州的个人巡演“好久不见”吸引了近三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这也是福建近几年来首场单靠票房盈利的大型演唱会。承办方福建省中视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莺,在演出前捏了一把汗,幸好主办方6000万元的投入以及张学友的超高人气,让这场演出走出了“商演不赚”的怪圈。
  近年来,许多人看到办剧团有利可图,就一窝蜂地涌上前去,短期内剧团数量增加了不少,市场欺诈现象也增加了不少,但艺术质量未见提高。许多剧团都存在剧目重复、表演粗放随意、制作简陋的问题。当前较为明显的问题表现在演员身上,由于剧团数量骤增,好演员稀缺,剧团间竞相以提高报酬等手段来挖角,导致演员频频跳班,影响剧团艺术生产。少数的还出现动用黑社会势力,或老板扣发工资等不正当行为。演员流动性大也导致艺术质量下降,有些演员没有成熟的表演能力,市场却给了她演头牌的机会,甚至有的演宫女的演员,在几个班跳过之后,仿佛镀了一遍金,转一圈成主要旦角了。由于市场的不建全,演员工资上涨,竞争中互相压价,许多剧团亏本倒闭,2006年有几个较强的团因资金困难倒闭,拖欠演员工资,丢下剧团逃跑了。还在坚持中的剧团也有不少处境困难,他们透露演出成本越来越高,戏金看起来不低,却几乎没利润,演员们更不安心了,跑班走了,剧团戏演不下去,如此产生恶性循环。
  
  2 福建省演出市场现存的问题
  
  2.1 市场主体问题
  2.1.1 存在共性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基础较弱、经费自给率低,剧团的外部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绝大部分剧团走向市场的条件和环境尚不成熟。二是剧团人才结构不合理,在职人员年龄严重老化,骨干人才青黄不接。同时,由于配套政策不到位以及剧团人员专业面窄、文化程度偏低,冗员分流难度大。三是戏剧的城市演出市场和有效消费尚待形成,农村演出市场亟须规范化和有序化。四是演出设施与阵地建设虽在不间断进行,但建设步伐与当前舞台艺术迅猛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同时,由于这些问题的多年沉积,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一时难以轻装上阵,按照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改革步伐。如果强行推进,以除旧布新式的重新整合,其可能性存在,但为之所负出的代价将是任何一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所无法承担的。
  2.1.2 剧团总量大,但质量却未能有相应保证。一些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对申办剧团的审批过于宽松,管理机制也不健全。既未能按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申办剧团所必备的条件,如资金、演职人员的数量和从业资质等进行认真严格审核便予以批准办团,也未对已审批剧团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对所属地区和外来的无证经营的民营剧团也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罚。甚至对所属地区究竟拥有多少剧团都搞不清楚,放任自流,使得一些并不具备办团资质的剧团也照样能生存和演出。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从业资质的演职员偏少,好演员更是稀缺。
  2.1.3 随意篡改、买卖和盗用他人剧本,著作权意识淡薄。由于频繁的演出需要大量剧本,一些人便以随意篡改、盗卖从各地和刊物上搜罗的剧本牟利。剧团除以很低的价格购买这些“盗版”剧本上演外,还经常相互间盗用剧本改名上演,造成剧目混乱,也严重违反《著作权法》。
  2.2 市场环境问题
  2.2.1 无序竞争,演出市场存在混乱现象。由于好演员稀缺,剧团间竞相以提高报酬等种种手段“挖”演员,使得演员频频跳槽的情况大量存在,导致剧团不稳定,经营者也不愿花气力培养演员。由于剧团总量大,致使一些剧团,尤其是质量较差的剧团以低价竞争演出市场,造成戏金偏低,加上演员报酬不断提高,以致不少剧团陷于勉强维持,甚至亏本经营的状况。一些剧团甚至冒名顶替冒充水平较高、声誉较好的剧团,包括国办专业剧团的名称演出,以欺骗手段占有市场,造成演出市场的混乱。
  2.2.2 黑中介猖獗,欺行霸市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从事演出经纪的人员素质较低,且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而私自经营,有些还和黑恶势力有紧密联系,以包括行贿、威逼等种种不正当手段控制戏源和垄断某一地区的演出市场,对剧团的演出进行重利盘剥,成为演出市场上欺行霸市的“戏老虎”、“戏霸”。而政府有关部门未能对其实行有效管理和打击,致使其十分猖獗。一些地区把本属政府行政部门的演出管理站承包给私人“以演出服务公司”的名义进行中介经营,更可能为其利用职权垄断、控制其所辖地区的演出市场造成方便。
  2.2.3 消费观念问题。市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影响艺术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福州市民的消费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文化消费甚至远远不及长沙、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许多福州人舍得花钱带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却舍不得花钱让孩子亲耳聆听克莱德曼或殷承宗的演奏。此外,大型演出活动的商业运作成本不断上涨,而人们仍习惯于“看白戏”,这种消费心理也严重制约了演出市场的发展。很多市民在看演唱会前,不是急着排队买票,而是急着四处找关系要赠票。那些自己掏钱买票的观众,总会在演出场所门口遇到票贩子以极低价格兜售转手的赠票,对票房造成很大的“杀伤力”。票房低迷,寻找企业赞助就成为演出经纪公司的现实选择,一些经纪公司甚至完全依赖赞助,没有赞助就不接项目。企业赞助必然产生赠票行为,实际上又为演出市场的培育埋下了隐患,而不演出,整个市场氛围只会越来越差。
  
  3 加强福建省演出市场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机制
  我省及各地文化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演出市场的意义与价值,将演出市场建设纳入我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视野,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暨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对演出市场的健康成长及其演出市场的规范有序负起调控和监管的责任,建立和完善演出市场的管理机制。
  3.2 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注重市场营销机制建设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艺演出团体再靠政府养着是越来越难了。走向市场、面向社会,已成大势所趋。演出单位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市场意识,深化体制改革,促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及用人机制。
  演出单位应设立相关的市场营销、推广、宣传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做好节(剧)目创作演出的策划工作;确立强烈的推销意识、广告意识,建立高效推销、广告体系与相应机制,宣传自己的人才,推销自己的艺术产品;重视演出经纪人的作用,培养自己的演出营销人员,建立自己的演出营销机构,适应市场,利用市场,向市场要效益。在搞好舞台艺术的同时,努力针对市场进行舞台艺术延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时演出单位在经费的投向和节目的排演上与市场往往严重脱离。用大笔的资金创作出的“调演”节目,只能在某种机会中演出为数不多的场次,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参加各级评奖,固然可以提高演出团体和演员的知名度,但如果以此为目的,那必定得不偿失。一个剧目不被市场认可,即使获奖再多,也无法产生社会效益,无法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因此,开发适销对路的艺术产品,应成为国办演出单位更深层次的使命。其艺术生产宗旨应该是寻求将艺术生产的规律与演出市场的规律有机、完美的结合点,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调动现代舞美科技,创作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精彩好看的艺术精品。要充分认识到演出产品的文化和商品的双重性,锐意创新,努力贴近群众,贴近时代,从而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促动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3.3 整合资源,发展中介体系
  整合资源,健全联络营销的演出经纪体系。演出市场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中介体系,舞台表演艺术产品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往往要通过联络营销的中介组织、人才牵线搭桥,以鼓励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公司的结合,拓展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目前演出市场运作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诸如演出运作没有形成规范化、品牌化、产业化,没有步入一条稳健的发展轨道,所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商业演出具有盲目性,演出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小型商演都是“即兴”式演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演出在短时间内确定,不是经过长期考虑的战略决策,例如大量的会议演出、庆典演出、开幕式演出、纪念演出,这造成大量应景之作,也谈不到演出质量和效益。有些拼凑出来的综艺晚会即使云集“大腕”也难以让观众满意。这些都已充分表明需要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演出经营组织和培养、造就一批规范、专业、年轻的演出经营队伍,来运作演出市场,以促进演出市场整合,改变演出行业的小、散、零、乱状态。
  3.4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激励演出作品创优
  为解决剧团所需演出人才短缺的问题,建议政府增大对戏曲艺术职业教育的投入,并适当为学习民间戏曲的学员减免学杂费,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戏曲艺术。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在审批与考核剧团时应严格要求剧团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经过艺术培训的演员。而由剧团出资送到艺校培训和以“团带班”形式培养的演员,均须与其培养剧团签订一定年限的服务合同,合同期间不得随意跳槽,以增强剧团培养演员的积极性。也增强社会办戏曲艺术教育的积极性。
  为鼓励剧团更健康发展,出作品、出人才,建议省及各地文化部门继续通过举办会演、竞赛和评比等方式评出优秀剧团、优秀剧目和优秀演职员。并建议有关部门能解放思想,打破体制界限,不但要鼓励民营剧团参与同国办剧团的艺术竞争,以同等资格去夺取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也应允许其演职人员和国办专业剧团演职人员一样有资格参加评定专业职称,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励他们在思想和艺术上更奋发向上。
  总之,演出市场的兴盛,对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演出市场的成型不像其他行业有一个内生的渐进的孕育、发展过程,它的经济进程是在短短十年间、在较狭窄的历史给定空间中展开的,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击才会以上述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寻找最好的应对方法,保证市场良性发展,才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珊. 关于闽剧演出市场的报告与思考[J]. 中国戏剧,2007, (4).
  [2] 周时奋. 剧团改革与演出市场的构建[J]. 中共宁波市委学校, 1999, (2).
  [3] 陈顺. 论演出的市场走向与政府行政管理调适[J]. 重庆行政,2005, (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