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传毅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什么是问题?其实就是你想做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做,那么你就遇到了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也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粗浅认识:
  
  1 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是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少教师惟我独尊,不怎么提倡、鼓励学生质疑。有的教师并不喜欢思维活跃、善于提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质疑看成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因此,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与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时,他们多半被认为是调皮捣蛋而受到冷落,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此学生产生自卑与紧张的心理。“唯书”、“唯我”的思想痼疾犹如一块巨大的顽石,把学生的创造欲望扼杀在摇篮中。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尊重、理解、帮助、支持、赏识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焦虑情绪,让他们充分表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是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北京八十中优秀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民主思想,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他都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议论决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规律,要求教师摒弃陈腐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真正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念,要为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创设一个宽松有利的教育空间。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2 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提“问题”时空
  
  有些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这主要是由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一言堂”等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这不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思想内容,教师必须转变以自我为中心,包办代替的做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问为问教师。我在数学教学中,每教一个新内容,都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提出问题。第二天讲新课时,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两个问题难度较大,也是这节课的关键性问题。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再次探讨,把36和72分解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比较,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点什么知识?”学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数?学生2:我想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3:我想知道分数怎么表示?学生4:我想知道学习分数有什么用?这样就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造。
  
  3 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来。”但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提“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也要做提“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与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公式和法则时就知道怎样提“问题”了。
  除此之外,我还总结了一些提“问题”的方法:如“从结论入手”、“从方法入手”、“从矛盾入手”等。教师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几种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等。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句、线段图等处质疑,教师从“扶”到“放”,使学生提问的质量逐渐提高。学生从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实现这个飞跃。
  综上所述,学习的进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无疑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