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大学生生命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芳

  [摘要] 当前,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人们的生命质量却没有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大学生否定生命、漠视生命、游戏生命等生命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分析现状、原因及提出对策入手,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珍视生活,珍视生命,珍视未来。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解放,然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强大的外表之下却找不到自己心灵的家园,以至于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正在受教育、而且还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宝贵的生命?曾经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何时居然也成了少数学子的人生终点站?
  
  一、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如果不懂得珍惜,不懂的保护,来自外部的或自我的伤害都可能使生命稍纵即逝,永不再有。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异化现象出现了多种表现形式。
  
  (一)否定生命:大学生花季凋零之回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也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广东,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2010年,网络上热议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高达52件之多。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如此风华正茂的年龄,天之骄子却频频选择自杀,这也使得社会质疑不断:大学生心理缘何如此脆弱?
  
  (二)漠视生命:部分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创造自身价值和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然而,当代的部分大学生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在报端能看见“某某坠水,围观大学生见死不救”的报道;同学打架,不仅不加劝阻,反而在旁煽风点火;大学校园里,面对募捐箱和募捐人恳切的眼光,却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去看,只因为大家都很忙……震惊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云南马家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在狱中,当记者问他“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马家爵(茫然地)说:“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可见,漠视生命的人,也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三)游戏生命:少数大学生人生意义淡化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E时代的网络以其巨大的模拟功能造出了另一个时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便凭空多出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网络。网络的虚拟世界既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空间,也给生命的真实存在制造了“陷阱”。有些大学生把时间都浪费在网吧,整天上网聊天;有些大学生则沉醉于爱情的美梦之中:还有些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浪费时间。教育者慨叹当前的大学生学风不浓、考风不正、缺乏理想,而当代大学生的如此作为正是缺乏生命敬畏感的表现,于是,游戏生命的现象和行为便孕育而生,许多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失去了继续做大学生的资格。
  诚然,生命是可贵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随便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或者在因为一点点微小的矛盾选择扼杀别人的生命来成全自己那微小的自尊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一瞬间荡然无存。面对一幕幕的花季凋零。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但是,生命如此之轻,却又充满着韧性,我们不能降服于它的“轻”,更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敬畏生命的勇气去应对生命中的“轻”。
  
  二、生命异化之原因解读
  
  人是社会性的。大学生生命异化的出现不是一个独立现象。而是与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主体内在的影响――自我认同的危机和生命追求的迷失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空间和领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使“自我”在知识的汲取、技术的利用面前被忽视了。随着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他们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带有实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深感方寸之心、良心道德、人格操守等找不到托付和安定之地,备受信仰与道德危机的极度创痛,在精神世界里无家可归,极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扭曲的生命观和不当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谈及死亡问题,便认为不吉利,大多数人因此退避三舍。另一方面,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在学业上的过高期望、在精神上的过少关注。是造成子女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到:“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这个生命。”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的遮蔽和技术教育的泛滥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人文教育理念的遮蔽和技术教育的泛滥,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过去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包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而转向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与技术;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并将智慧溶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忽视人文精神、一味追求技术至上的教育,导致打学生对生命存在及价值的无知,对生命意义、道德人格和生死问题的无知。大学生淡漠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把生命当作了物品,可以随手丢弃。从而没有了“生命是上天所赐”的神圣感,没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对别人的生命也没感觉。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混乱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给生于80年代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尤其是某些自杀网站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当今的一些行为文化和艺术文化也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痴迷于武侠小说和恐怖影视作品,对武侠小说里英

雄人物的盲目崇拜,给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是电影电视,连电子游戏都充满了暴力与血腥,花真实的钱买虚拟的武器来打败虚拟的敌人,荒唐厮杀后的场面血腥四溅,尸首分离,惨不忍睹,而这却正好让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感到刺激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杀人”二字成了很随便就吐出来的词。血腥残暴的镜头和游戏已经让大学生习以为常,以至于他们如此漠视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生命感悟。树立正确生命观
  
  通过对大学生生命异化的归因分析,笔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和生命行为刻不容缓。
  
  (一)引导大学生在生命感悟中深化人生观
  首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更加珍惜人生和生命。当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生活中尽情感受人生的乐趣,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会对生命采取随意践踏的态度,把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深化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人生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人又有自己的特殊价值,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精华,具有任何其他生物所没有的优点与长处。
  最后,深化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形成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有利于适应、应付各种非常情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主动地适应现实,接受现实、改造现实,能够较好地处理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防止行为的偏激与草率,进而避免、化解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使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二)引导大学生在生命认知中确立生命意识
  首先,认识和理解生命。人的生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的生命,即身体;二是精神形态的生命,即思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正是“有生命的个人”创造了历史,保证了社会的存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不仅应该认识和理解个体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还应该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命整体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其次,热爱和珍惜生命。生命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生机的。热爱和珍惜生命,就是要在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基础上,把保存生命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并以此为前提去充实生命的应有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尊重和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有三个层次:一是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二是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三是尊重和敬畏所有的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只有尊重和敬畏他们,才能开发生命的潜力,构建大学生更美好的生命意义。
  最后,创造和超越生命。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不仅是一种“饮食男女”的自然地生存,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表现为人对理想、感情、道德、精神、信仰、价值的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价值情怀让我们时刻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肩负重要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无限是生命意识到自身有限时对自身的超越,只有不断地以生命的创造力去实现生命的超越,一个人的生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三)引导大学生在生命体验中理解死亡
  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就是向死而生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永恒的: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开展死亡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该要用死亡知识给学生“洗脑”,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敢于采取不避讳、不逃避的态度,公开讨论死亡的话题。正确面对生活中死亡现象的发生,解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了解生与死的不可避免性,体会失去亲情和亲人带来的痛苦与思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就像面对生一样坦然地面对死。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高危病房、殡仪馆等地方去参观访问,模仿性的“亲身经历”某件生死事件,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面临死亡时的心理感受、“死亡”经历对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震撼和恐惧以及“劫后余生”自己对生命的珍爱和眷恋之情,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死亡体验,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等生命情感,从而达到珍惜生命赐予、维护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树立超越死亡的意识,在死亡没有到来之前,认认真真地活好人生的每一天,真真切切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兢兢业业地做好人生的每一项工作,以自己真实的生命存在藐视死亡的威胁,以自己丰富的人生意义贬损死亡的恐惧,以自己伟大的生命价值否定死亡的羁绊,以自己辉煌的人生成就超越死亡的毁灭,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内涵、更添风采。
  
  [参考文献]
  [1]顾海良.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2004,(4).
  
  [责任编辑:白 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