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人格发展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耀胜 刘 感
[摘要]目前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为了促进贫困生人格健全发展,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分析了贫困生人格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贫困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提出了针对贫困生人格发展问题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孙耀胜,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感,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6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38-03
由于社会转型和变迁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些家庭的子女沦为贫困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级差”现象,总体来说,贫困线基本上是以生活费和当地城市居民贫困线为主要依据,内地和西部学校的贫困标准低于沿海,中等城市低于省会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富有的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在1000~2000元左右,贫困的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在150~250元左右,形成了极大反差。这些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矛盾性也日益增强。在政治观念、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进而深刻地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精神世界,尤其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不太理想,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独立意识很强,自卑和自尊的双重性格同时存在。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也忽略了人格的培养,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人格健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经历校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困惑而产生嫉妒、敏感、多疑、依赖等思想,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自闭现象。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存在着与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不适应,与未来科技型人才有差距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附型人格。贫困大学生长期依附家人、亲戚和好友的帮助支付学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个人无法摆脱家属、亲友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一种依附型人格,即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人的主动意识、能动意识和创造意识受到极大的束缚。这除了长期物质和精神影响外,与学校、家庭忽略独立人格教育不无关系。
(二)实用型人格。在物质社会生活中,受家庭与社会影响,当代贫困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主义”而出现了道德缺失。他们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以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准则,认为争取一切利益都是合理的,所以会更多地去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功利性人格。
(三)困惑型人格。所谓困惑性人格就是指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从偏远山区到大城市学习生活,对城市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节奏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矛盾。处在新环境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诱惑”太多,势必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困惑。由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所造成的心理反叛;由新思维迅速转化所引发的心理纠葛;由人际关系不协调所引发的心理问题;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四)偏执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喜欢独处、安静、胆小、沉默、不爱社交、不合群、待人冷漠、缺乏感情交流、回避团体活动等。出现这些人格特征,主要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多,它包括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病故缺乏亲情;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尤其是父母间关系紧张、争吵、离异;不合理的教养方法,家长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健全人格的培养;等等。
以上是目前贫困大学生四种典型的人格特征,但也有部分的人格特征是处于混合状态,即属于中间型。他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圈中,文化对人格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使学生的人格结构朝着稳定性的趋势发展,这种稳定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空间和时间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如气温变化会影响人格形成,北方人天性豪爽,南方人性情温和。又如夏天天气闷热会使人烦躁不安,冬天寒冷会使人头脑清醒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三)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地方,是满足个人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情商和智商,对个人人格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不仅对大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专家将老师的教学分为三种,一是权利主义方式;二是民主方式;三是放任自流方式。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及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同辈群体因素。对同辈群体的认同感往往只限于青少年这一特定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生活环境的迅速变化和人的体格的发育使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模糊的需求,他们与父母的代沟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让他们无法很好沟通,而与同辈集体交往能让他们获得集体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他们希望从同学和朋友处得到认可、支持与帮助,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追求失落感、价值选择的困惑与价值定向的错位。因此与同辈的关系在这一特定阶段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一)帮助贫困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和“治疗”高校贫困生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十分必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他们在人格形成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同时,还应该教育他
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眼前经济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使其能够正确地为自己定位,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二)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贫困大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增强自我心理障碍疏导能力和人格完善能力,可以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角度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通过系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合作,求同存异,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并及时发现和应对贫困生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化解矛盾,帮助他们应对各种诱惑、挫折和困难,促进其心智的完善发展。
四、针对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把自然物理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充分地利用和组织起来,使受教育者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应自觉地朝向这个终极目标――完整的人格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全面性,要让学生在学校里所从事的活动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形式,它是把情感作为人格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2)品质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概括体系。它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立场、观点等的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理解,是个人行为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从根本上规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形成了一个人的品质。加强品质教育是实现人格教育的重要方法。(3)生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物质条件,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的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寓人格教育于生活之中,能收到德育的良好实效。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培养学生。(4)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一旦在学生心中树立,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学校教育中,用榜样的“身教”去影响学生,把高尚的人格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起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5)启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家庭环境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心理与思想上的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人格。(6)自我教育。人格教育及人格修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塑造健康人格是强化与内化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人格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法。人格的自我教育是人有意识地进行人格培养,是一个自我灌输的过程,是不断地加强教化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运用自我教育法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培育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贫困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外部要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孕育和形成。校园文化载体包括校训、学风、校园活动、办公建筑以及学校媒体,如校报、网络平台、广播节等,我们要以活泼、健康、文明,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思想进步、增长知识和才干,而且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是教育的条件和条件的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品格得到定型和精神得到升华。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在人格发展问题上,个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人格以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为基础,同时它又是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深层力量。健全、高尚的人格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人格特质。践行高尚人格,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有践行高尚的人格,人格教育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求贫困大学生追求健全、高尚的人格既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要把个体品质的培育与社会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通过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理念内化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诸如清扫街道、做青年志愿者,以及参观我国历史名址、文化重地,听各种交流报告,参加公益活动等。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学校阶段,而是伴随人的漫长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提供孕育健全人格滋生的土壤和天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随时随地注意贫困大学生人格培养与人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爱国精神、集体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乐于贡献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使其具有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黄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月玲,张官禄,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肖行,曹群英.谈加强高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Jerry・M・B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荷 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