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级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从认知到实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教育过程所具有的阶段性,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由低级到高级递进的层次性建构,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网民自我能力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的归宿、网民实践行为的呈现等四个目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随着这四个层次的递进展开而达成的。
關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151-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基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主客观条件,在一定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预期设定的效果。它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而确立,是教育理念的表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而展开,最终满足教育者的客观需要,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以现实需求为依据,所以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归属不同的阶段,必然生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并达成不同的阶段性效果。从时间上看,体现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空间上看,体现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等等。将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统一起来,放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之中来看,体现为知、情、意、信、行的演进过程。从“知”到“行”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层次,网络思政的教育目标也具备层次性。基于此,可以将内容认知,自我提升,归属价值,实践呈现这四个阶段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级目标。这四个目标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的层次递进的关系。
一、初级目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即网民,获取网络信息承载的教育内容后,经历对信息感性和理性思考、分析、加工等过程,理解并接受教育内容所传达的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反映,体现了现实性和阶段性。网络社会的构建基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它既是现实社会存在的网络化镜像,又是网络社会存在的数字化形塑,是二者高度融合的产物。所以,网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与现实社会是一致的。所以,网络社会对其社会成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既是现实社会需要的映射,又是网络社会需要的表达。在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教育性质,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包括了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也与之相匹配。这些教育内容包括了引导网民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并由此延伸出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等内容。网民在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理解并认可教育内容所传达的信息后,形成对教育内容的认知,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功能。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中,教育内容的认知是初级目标。这一目标地位的确立主要是依据了认知的功能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认知是人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知的功能体现于认识活动中思维的功能。经过人脑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并完成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知的形成也在这个阶段;将这种理性的认知回归于实践当中,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因此,认知行为处于认识过程的中间关键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思维比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强调了思维的能动作用,人类在获得认知后才能进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中,认知是知、情、意、信、行过程从知到行的第一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网民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首先就需要对教育内容认识和理解形成认知。将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级目标,符合网民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动态性和针对性。其中,现实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中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设定的教育内容应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必定可以提取出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教育内容的认知,不仅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来看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起点,并且从认知内容形成的导向来看,作为社会要求的显性表征,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诸如处理网络人际的问题、对网络舆论的态度问题、对政治和国家的认识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内容的认知作为解决网民实际问题的导向,满足了网民对自身问题的现实需要,网民需要通过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去正确地解决问题,消解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之于人的效用。因此,对这种目的性的针对性把握就成为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展开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初始动机,并进一步围绕着网民的实际需求,将根据现实情况设置的教育内容呈现给网民。在这样的目的和动机之下,更容易使网民形成对教育内容的认知进而充分理解教育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这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产生了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这一初始目标的有效发挥,为网民自我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次级目标:网民能力素质的提升
网民自我能力的提升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次级目标,这一目标是在网民对教育内容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在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自身的需求反思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能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应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294,从个体能力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解放,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网民作为参与网络社会中各种活动的主体,其个体行为会对网络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推动教育对象自身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其行为习惯,对网络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的网民个体素质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基本层面:其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发展,包括网民发展和形成自身健康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和道德品格;其二是网民智能素质的发展,包括了网民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其三是网民心理素质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提升。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网民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它们又是一个有机整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网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网民个体素质的发展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网民个体素质的发展方向以及网民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指向和意义;网民智能素质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者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网民个体素质发展的根基,是影响个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网民心理素质是影响网民个体素质的精神性因素,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彼此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道德素质的发展,让人的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处于正确的轨道;智能素质的发展,能够帮助人正确认识道德、理解道德,并增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则为道德与智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撑。 网民个体素质的发展在社会中进行,除了系统内部因素的推动,还要受到各个体素质发展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所有的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前面提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基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主客观条件,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展开的。个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教育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呈现,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它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网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形成的认知,是在这种社会要求的具体框架下进行的社会形塑,充满着社会性的烙印。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次级目标,是在初级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达成的。在从初级目标到次级目标的递进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使得网民个体能够协调和处理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定位自我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使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分散性,网民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依靠自身的积极意愿展开行为;同时网络又增加了网民身份的多重性,丰富了网民自身的参照系,使其身份呈现出多元共在的状态。因此,在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次级阶段的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到网民身份的多重性,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网民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教育目标,以求建立网民成熟的人格统一性和自我身份的自觉意识,从而在网民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交往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中级目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级目标,就是要基于网民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自我能力的提升,实现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化。通过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以及在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体系形塑,网民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个价值体系贯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两个层次,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网络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在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网络空间中能够起到引领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作用。这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的实现。这种价值意义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阶级性体现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时代性在于它紧扣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根据社会需要的改变而发展;先进性体现于它吸收和容纳了诸多世界先进文化,并赋予这些先进文化以中国化的价值;开放性体现于它在保持自身基本内核稳定的前提下,展现为一个开放的、不完发展完善的体系。
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存在着价值诉求和价值实现,二者统一于教育的目的之下。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归宿作为中级目标,反映着网民本身价值观念上的需求,在教育活动中对网民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要求具备内在的依据和合理性。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诸多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每个网民由于生长生活的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念势必存在着差异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认同的难度。这种差异性也给社会中新出现的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快速生长的可能性。在网络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存在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一旦遇到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网民往往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的相似度结成内群体和外群体。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更愿意相信内群中的其他个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使得这些依据价值观念而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在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类似于由数面墙壁围合成了一个封闭空间,信息在这个空间中的传播会产生回音室效应,使其带来的影响快速累积和放大并形成社会思潮。针对诸多不同社会思潮的支持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级目标不是要建立完全同质化的价值同一,而是在尊重网络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网民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认知,是建立在对个体身份的价值认知的基础上的;而网民在个人素质提升之后,对其个体价值的认知也会得到强化。次级目标作为中级目标的前置层次,从这个层面上看,也具有合理性。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网民从对自身个体身份的价值认同,发展到对社会的价值认同,再发展为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级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呈现出三级价值认同的目标。第一级是个体层面的价值认同,表现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种价值观的认同;第二级是社会生活层面的价值认同,表现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种价值观的认同;第三级是国家和政治层面的价值认同,表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种价值观的认同。这三级认同构建了教育价值意义归宿的目标体系。所以,当教育内容能够满足作为教育参与者的网民内容信息消费需求,以及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时,网民对教育内容的消费才能达成,教育内容的价值才能实现。
四、高级目标:网民实践行为的呈现
网民实践行为的呈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目标。它是网民在教育活动中,将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认知外化的呈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级目标中,既有内化目标又有外化目标。初级目标、次级目标和中级目标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化目标:从网民对教育内容的认知理解,到对自我的反思与内在素质的提升,再升华为对教育所表达的价值意义的认知。整个内化过程体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其中,网民对教育内容的认知理解是内化过程的第一步,它是整个内化行为的起点,从根本上确立了内化活动的成功可能性;网民的自我的反思与内在素质的提升是内化过程中的第一个中间环节,它为整个内化过程提供了动力;网民对教育所表达的价值意义的认知是内化过程中的第二个中间环节,它规定了内化过程的合理路径,保证了整个内化过程的连贯性。网民实践行为的呈现作为高级目标,是建立在前三个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将内化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外化的行为。只有当外化行为进行呈现时,教育才可以真正达到相应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与外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是一个连续不断和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它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内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外化是根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网络环境中信息消费者良好网络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就是网民良好的实践行为的呈现。显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落脚点在于后者。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55思维的认知活动的最终归宿在于实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成功传递与否最终要通过网民的实践行为的呈现进行检验。网民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作为内化过程的起点,亦为思想政治教育链知、情、意、行的原点;在经过四个层次的递进之后,从知到行的成功转化与否,评判标准落在了实践的检验功能上。因而,实践在此具有双重内涵: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目标又是检验教育目标达成的判断方法。可以看到,引导并推动网民对教育活动所表达的观念形成正确认知,是一种具有技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认识活动。建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将精神层面的思想观念外化为物质层面的实践行为的呈现。而这正是在上述四个层级目标逐步引导和达成的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认识过程是由获得感性材料的实践活动到感性认识的初步形成,通过理性的分析后进而生成相应认知,最后再由认知回到实践中的过程。因此,将网民内化形成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观念外化为物质层面的实践行为设置为高级目标,符合认识规律的要求。
五、结语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从认知到实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教育过程所具有的阶段性,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由低级到高级递进的层次性建构,在四层目标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教育参与者由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观念认知的内化到物质层面的实践行为呈现的外化。这种层次建构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合理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3]吴满意.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J].理论与改革,2006(4):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1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