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执树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挑战。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结构
  [作者简介]崔执树,安徽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安徽蚌埠23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194―05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过程。它是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各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下面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激励我国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观念上的变革。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的催化剂,它不仅会影响到中国教育的外部形态和运作机制,更主要的是空前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原有观念,有力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带给中国教育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在传统理念里,我们一直将教育机构看作事业单位,缺乏充足的国际意识,缺乏世界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观念,仅仅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成就,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脱钩。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必然冲击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阵地,促使人们抛弃保守的旧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发展道路上的“禁区”。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促使我们要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激励我国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观念的突破有利于实践的大胆行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有助于教育界人士站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框架下,着眼于整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冷静思考和重新科学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提升、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角度来认真构思办学理念。这种冷静思考和科学定位以及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国际化的驱使下,把我国高等教育置身于一种波澜壮阔的大背景下,可以调动起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潜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富有成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将更加迅速。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把实施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作为新世纪高校的核心使命之一,要把我国高等教育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改革和发展,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去,要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大市场,增加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知识,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中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富有远见的战略和策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新发展。
  
  (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入有利于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资源可由多个层面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其次是组织层面的资源,包括教育结构、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第三是物质层面的资源,包括资金、教材、教学和科研设备等;第四是理念层面的资源,它是教育资源中最深层的部分,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观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资源在国内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流动更加广泛和频繁,更加自由。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是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因规模发展需要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4500多亿元,投资缺口4000多亿元,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人世以后我国的教育市场要逐步向世界各国开放,外资投资中国教育的比例必将越来越高。国外资金的流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严重不足、一些省市地方财政拨款比例下降的现实状况无疑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缓解作用。贫困地区也可以因此受益更多。从国外资金流人的区域来看,主要是流人我国东部地区,这可以使中央政府从这些地区转移出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偏远不发达地区,同时一些援助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国外资金也将对缓解这些地区的教育财政压力、促进其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人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将更加广泛、频繁,方式也更为便捷多样。西方大学有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等,同时西方国家的大学产业化经营已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现代教学技术等。伴随着东西方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先进的东西可以被我国教育机构所借鉴和采用,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洋为中用,融合东西方教育诸方面的精华应用到我国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去。
  随着以上载体的不断涌人,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教育交流早已有之,这种交流首先是理念层面的,包括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等。理念层面的教育资源与其载体相适应,会产生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影响。可以预想,我国在加入WTO后伴随着人力资源层面、组织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教育资源的不断流人带来的是更为深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些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被我国教育界合理吸收和运用必将大大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促使我国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化
  高等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具体而言就是高等教育的类别、专业设置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要求相适应,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使之动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直接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在当前的国际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人才库”,必须确立国际意识,真正地面向世界。高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而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处于专业过窄、学科门类单一的状况,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和眼界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与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一致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单科性、行业性的限制较

多,学科单一,专业面窄,很多课程把知识分割得又细又窄,高等学校与学科、专业乃至于课程设置均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过分重视培养本专业的“专家”,与世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大相径庭。
  与比较完善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发达国家在教育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以及出版了与此有关的教材。现在我国一些著名大学的学科开始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的培养方案,有些则完全采用它们的教材,说明这种影响更容易更广泛。伴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强,我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及人才需求状况能有更及时、深刻的了解,这将为我国专业课程设置趋向更合理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可以引发外国对我国教育的更多需求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同样需要了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中国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因而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他们要进入中国,需要大批既熟悉中国市场运作,又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人,必然会选派人员到中国学习深造,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市场,尤其是汉语和双语人才培训和外方人员子女市场。比如中国人世后,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政治、文化、经贸交流转而成为新热点。欧盟为适应新形势,于1999年启动了中国欧盟青年经理培训项目,选送大量专业人才到中国进修,各种专业人才短期培训市场和外方人员子女教育市场等会在未来几年中迅速扩展。
  中国文化的古老、神秘、博大精深一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道和向往,中国的传统学科和一些优势学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伴随着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据法国国民教育部统计,法国现在已有132所中等学校教授中文,比3年前增加了20%,学习中文的法国学生人数在5年内也增长了1倍。此外,法国几乎所有的名牌高校如今都开设了中文课程。美国教育部曾规定,中文为高中毕业会考外语之一,把中文成绩记人考取大学的总成绩。目前美国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每年选修中文的学生近万人,已超过日文成为亚洲第一语种。在韩国,教育界也出现“中国热”,“学习汉语,留学中国”正在成为一股潮流。据韩国方面统计,目前在韩国各类学校学习中文的在校生有13万人之多。许多企业也办起了“汉语班”,以培养精通中国业务的人才。由民间创办的各种“中国语学院”更是门庭若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面临被直接瓜分的危险。方兴未艾的各国国际教育展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提前给我们传递了这一信息。2000年10月以来,首届加拿大教育展、英国MBA教育展已经在上海登陆。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里特指出:“美国使馆每日在北京、上海两地办理留学生等手续,收入就达30万元左右,加之TOEFL等的考试和自费去美国留学,美国从我国赚走的教育经费数量惊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提醒英国大学校长,“你们一定要看好中国这一市场”。据广东高教厅介绍,广东每年出国留学生已猛增至五、六千人,每年有10亿资金流到国外。近几年来,外国的出版机构频繁来中国考察,初步建立了满足各种教育层次的图书开发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超过30万,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2.5万多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另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00年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达到160多万,其中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中国的38万留学生分布在世界103个国家,在日本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中国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最大的生源国。在英国,中国留学生近3年内增长了近4倍,总数突破3.1万人,目前位居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排名前几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向国外,给我国人才资源造成巨大损失。
  
  (二)高校的教师队伍面临严峻挑战
  1.高校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将更加严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一国的教育资源将更多地通过国际化市场机制予以配置,高校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为国际共享,由此造成我国高校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在人才全球化流动的必然趋势下,教师由计划经济下的“学校人”变为“社会人”,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加剧了国际国内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社会中的精英,受国内外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随着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回报职位的增加,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流向国外,成为国外教育机构乃至其他社会机构的“廉价”生产力是不言而喻的。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又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而社会招聘时,一些行业特别是丌行业,博士月薪8000元已不少见,高校与国内企业的基本差距尚且如此之大,更何况是国外企业或国内的外资企业提供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
  2.教师的传统地位和权威将不复存在。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大量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充斥社会的各个场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大大拓宽现代人的学习与交往空间,这一变化将挑战学校与教师的功能与作用。学生呆在家里或其他场所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接受国内外的最新信息,甚至可以接受到教师的亲自教诲和个别辅导。远程教育在逐渐完善和普及,教师显然已不是学生求学的唯一途径,教师的传播知识的地位将会发生改变。在两代人共同面临的历史性变化面前,青年一代显然对新环境有着更深的认同,他们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自身接受能力的优势,会比教师更能接受这样一种新的文化。到国外读书也许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追求,不出国境而进入外资举办的学校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人才的全球流动和人才标准国际化以及接收信息途径的拓展和接受信息量的极大丰富使学生以一种新的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老师,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以往的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将会发生重大改变,比如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可能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
  
  (三)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

界各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密切。西方教育的不断进入将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将会带来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相互冲突和对峙,会使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人世后我们要逐步开放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这意味着西方文化产品将大量涌入我国,学生可能更广泛接触到世界的多元文化,因而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或出现价值观念真空现象。教育国际化中的这种文化渗透与侵略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美国对加拿大的文化渗透相当严重,占领其电影市场的95%,电视剧的93%,英语节目的75%,书刊市场的80%。为此,加拿大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呼吁采取保护本国文化的措施。发达国家尚且如此担心,何况是经济实力并不十分强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化给各国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文化中的霸权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文化的丧失。有专家提出,教育国际化尽管为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它同时却是以消解国家信心、知识体系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全球化教育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粉碎现有结构的各种潜在可能值得关注,这种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丧失将使学生失去思想深处最根本、最深厚的民族支撑,犹如脚下突然失去了站立的大地,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更直接、更加迅速地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和相互影响,呈现出一个百舸争流的多元时代,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也对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多样性、自由性,使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少网站传播的信息并不正确,但不少青年学生对网络的认同性较高。我国某名牌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88.5%的学生认为网上信息“非常可信”和“部分可信”,58%的学生认为网上信息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相信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为各种经济政治势力企图成为网上主流观点影响和控制舆论创造了条件,互联网上充斥大量反动、迷信和黄色的内容。大学生作为感觉敏锐、思想稚嫩的特殊群体,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多元的文化趋势、多位的价值视角,必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现象已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个性张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倾向的出现。在价值取向上既有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自立意识等时代特色,又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道德上的盲区,崇拜西方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思想在一些青年学生中重新抬头,部分青年学生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现象。
  从政治角度观之,教育国际化提供的不仅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舞台,更是国际政治战略的逐鹿场所,势必引发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理念的对峙与抗衡,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从未间断过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渗透。这方面以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为宗旨的美国就表现了鲜明的战略意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西化”图谋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以互联网为例,国际互联网是由美国首创,其通用语言是英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上所充斥的大量信息都是经过其意识形态过滤的代表美国及西方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他们的影响,达到在文化上“和平演变”的企图。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充满挑战又蕴涵着大量机遇。挑战大多是现实的,而机会却是潜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应对,如何去把握。我们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以开放的姿态理解教育国际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使教育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去,尽快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有相当分量。当中国的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责任编辑:白 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