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津市回族外来人口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纯彬 张 晨

  [摘要]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2000多名农民,于2006年陆续进入天津市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本文是对其中部分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化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探索出一条反贫困的新方式,全县5.4万多农民进入全国56个大中城市,开设了7300多家拉面馆,使人均收入增长近一倍。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国200多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借鉴,并给我们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拉面经济;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新方式
  [作者]刘纯彬,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晨,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54-007
  
  一、移出地与移入地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移出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东西长95.8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灾害频繁,以缺水缺矿为主要特征,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
  化隆辖6镇19乡,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39298人,其中农业人口21828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22%。化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共有回、汉、藏、撒拉、土、东乡、哈萨克、满、保安、蒙古、彝、朝鲜、侗等13个民族成分,人数以回、藏、汉、撒拉族为多。其中汉族人口484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4%;少数民族人口1908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76%。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为129419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7.81%。
  据2006年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数据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16.13元,仅为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31.81%。2006年化隆县国内生产总值1224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232万元,占14.8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76441万元,占62.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7755万元,占22.67%。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化隆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截止2003年底,全县21.6万农村人口中尚有15.5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元-800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而且有不少乡贫困人口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
  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04元,比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低1483元,仅为后者的58.66%。全县19个乡镇中,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群科镇2300元,但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287.04元,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64.12%;最低的为初麻乡168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906.04,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46.86%。此外,在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比重大,2006年化隆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0.68%,明显高于同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0%。
  3、“拉面经济”脱贫模式
  近年来,化隆县提高了劳动力输出的规模与速度,仅2006年一年,外出人员便达到68937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8.70%。外出往县内乡外的有19038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27.62%;往省内县外的有24853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6.05%;往国内省外的有2334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3.87%。在全县19个乡镇中,劳动力外出率达到50%以上的乡镇有13个,其中以雄先乡为最高,达到95.36%,最低的牙什尕镇也达到了12.76%。到2007年8月底,化隆县5.4万劳动力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经营牛肉拉面馆7300多家,劳务输出总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14%,以“拉面经济”为主体的劳务经济收入占化隆县农民年收入的“半壁江山”。天津市在2006年也迎来了化隆县回民拉面馆的进驻潮,迄今为止,化隆回民已在天津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进津人员已达2000多人。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有化隆回民经营的“西北风味兰州拉面”,其中,以河西区、南开区居多。
  “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化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788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4元。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农牧业收入为主,转化为以工资性劳务收入为主。以巴燕镇下胡拉村为例,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65元增加到2004年的938元。现在天津市北辰区经营拉面生意的化隆县群科镇向东村回族农民朱强说:“我开的馆子共有5个人,2个面匠,3个小工,我包吃住,面匠每个月可以拿到600元工资,小工每月400元,除去各项开支,我自己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应该注意到的是,化隆县进城从事拉面生意的农民大体分做两部分。少部分人是“老板”,是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一般每年可达到几万元,有的可达到十几万元。而大部分人是“打工仔”,是工资很低的农民工。上面我们的调查对象朱强老板,他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因此,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有很大不同的。
  
  (二)移入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天津市整体发展状况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市共辖18个区、县,200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10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28%,非农业人口8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72%。天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都市,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成分共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26.38万人。其中与本次课题调研相关的回族常住人口为172358人。
  2006年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163元,远远高于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水平,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倍;2006年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435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18.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2.7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488.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0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52.6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21%。在2006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六。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83元,为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7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2元,比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5838元。据天津市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9元,

农村恩格尔系数38.0%,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O%低5个百分点,比化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低12.68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天津市农民生活已达到富裕阶段水平。
  2、天津市北辰区发展状况天津市北辰区是天津市回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单是居住在北辰区南部、北运河两侧的回族人口就有2万多人。是本课题样本对象的重要采集区,43%的回族样本来自于北辰区。是什么因素吸引着少数民族外来人口不远万里来到沿海城市天津务工呢?我们进一步对劳动力移入地――天津市北辰区及劳动力移出地――青海化隆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北辰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区北部,是天津市的四个环城区之一。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辖3街、9镇。2006年末户籍人口3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7.39%,农民人均纯收入9665元,是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59倍。
  北辰区各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6.48亿元,是同年化隆县生产总值的17.83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6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45.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4.57亿元,分别为化隆县的3.64倍、19.02倍、23.23倍。从产业结构来看,化隆县第二产业比重占了62.44%,几乎接近北辰区,其中主要原因是作为化隆县第三产业的“拉面经济”,绝大部分拉面馆开设在县外,主要分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其产值和税收留在拉面馆的属地。这才使得总量很小的化隆工业却显出了很高的产业结构比重。
  
  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外来人口在天津市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一)个人基本信息
  1、宗教语言该样本群体均来自青海省化隆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的语言为青海汉语,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2、文化教育状况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初中文化程度者有30人,占样本总体的41.67%,没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调查样本受教育情况与化隆县整体教育水平是一致的,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化隆县110581名乡村从业人员中,不识字和识字很少者42918人,占38.81%;小学文化程度者39838人,占36.03%;初中文化程度者17950人,占16.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9875人,占8.93%。
  3、性别与年龄 被访回族务工群体中,男性有60人,占83.33%,女性有12人,占16.67%;年龄最大者为43岁,年龄最小者为15岁,样本平均年龄26.07岁。其中,20岁以下者24人,占33.33%;20岁-29岁29人,占40.28%;30岁-39岁12人,占16.67%;40岁以上者7人,占9.72%。被访者告诉我们,目前青海省化隆县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来打工了,留在家乡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二)就业与收入状况
  1、外出务工的渠道及时间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务工人员中,有18人来津之前没有在其它城市工作过,占样本总体的25%,来津之前曾在其它城市工作过的有54人,占样本总体的75%,这些城市主要以上海、杭州、厦门、广州等沿海大中型城市为主。样本对象中,有60人选择了投奔亲朋老乡,占样本总体的83.33%,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只与自己的老乡交往,很少与务工地外族人深交,人际圈子范围狭小。
  化隆回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时间长短与其年龄大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一点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群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被访化隆回民中,外出务工时间最长者已达到了15年之久。样本中不到20岁时就外出务工的有49人,占样本总体的68.06%。被访问者来津务工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仅1个月。
  2、工种与工作时间青海省化隆县这一回族务工群体在天津经营的都是带有民族特色个体性质的清真餐饮业,即“西北风味兰州正宗牛肉拉面”,面店门脸的名称标牌、店内墙上的菜品价格及宣传照片均为统一,店内的装潢设计也十分相似。72个样本对象中,拉面馆老板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普通店员有30人,其中面匠4人,占样本总体的5.56%;小工26人,占样本总体的36.11%。不论是老板,还是小工,由于他们所从事的都是民族特色很强的饮食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一群体对“民族属性对就业带来的影响”一题的选择上,73.61%的样本认为民族属性对自身就业没有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样本对象理解的“就业”仅指从事拉面行业,当抛开拉面行业,考虑去其它行业就业时,几乎全部样本都认为其民族属性对就业起到阻碍作用。
  据调查问卷统计,回族样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14.17小时。化隆县驻天津办事处主任朱刚先生告诉我们:由于所有“西北风味兰州拉面”都是24小时营业的,因此,面馆老板以及店员伙计需要交替倒班进行休息,即使如此,每天仍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两位被访问的面馆老板的日工作时间甚至达到20个小时。
  3、收入及工资给付(1)年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时间长短及经营状况差异,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差距也较为悬殊。大体情形为:拉面馆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且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外出务工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4000元,最低者为1800元,老板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2773.81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2300元,最低者为1000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1243.33元;样本总体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136.11元。从被访者2006年的总收入情况来看,回民老板的年收入最多者为45000元,最少者为12000元,年均收入为25738.10元;普通店员年收入最多者为8000元,最少者为2500元,年均收入为4566.67元。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说的家庭收入仅是拉面从业者的收入,当然这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但并非全部,还应包含其家乡保留的耕地收入以及其他可获收入。因此,对大多数拉面者来说,其家庭总收入应多于其从事拉面工作的收入。
  (2)月收入情况。回族样本的月收入水平大体划分为三个等级:面馆老板最多,其次是面匠,最少的是小工。当然,根据经营状况的好坏及拉面技术水平的不同,每个等级的月收入也会呈现一定差异。具体情况为:面馆老板中月收入最高者为3500元,最低者为1000元,老板样本人均月收入为2144184元;面匠中月收入最高者为800元,最少者为600元,面匠样本人均月收入为675元;小工中月收入最高者500元,最低者300元,小工样本人均月收入430.45元。样本总体的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409.72元。
  (3)工资发放情况。由于店员样本均由亲戚朋友介绍而来,与老板之间互为同族老乡,因此该

群体没有发生过工资拖欠的现象,这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亲缘、地缘、拟亲属式的传统关系网络有一定关系。
  4、未来就业打算。尽管工作很辛苦,用于放松身心的闲暇娱乐时间极少,但是绝大多数被访者仍然对在津的就业生活现状表示比较满意,占样本总体的91.67%,对在津生活现状表示不满的只有6人,占样本总体的8.33%。然而在“对未来就业的打算”上,仍有24人(33.33%)表示不会长期务工于天津,其中12人选择回家乡创业,12人选择了去其他城市工作。
  
  (三)基本生活状况
  1、居住多数样本对象居住在拉面馆内,拉面馆根据其店面面积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租金也有所差异。从天津拉面馆的店面租金来看,塘沽区是最贵的,有的店面已经达到月租10000元以上,而在我们的被访者中,店面月租金最多的为每月5000元,最少的也要每月3000元。
  2、返乡在津务工的青海化隆回民都很少返乡,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两三年才回老家一次。样本中没有人选择“过节”和“农忙”回乡,全部被访者都是当家里有急事时才会返乡。
  3、娱乐回族样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工作强度也较大,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表示十分疲劳。因此,在对“工作之后有何娱乐活动”进行回答时,有48位被访者都选择了“没有娱乐活动”,占样本总体的66.67%,其余24位被访者选择了“外出游玩逛街”,占样本总体的33.33%,没有一人选择“读书看报”。可见,化隆县回族样本娱乐活动贫乏,由于文化程度所限,没有一个样本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学习。
  4、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这一选项调查中,有6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良好,占样本总体的8.33%;其余66位被访者都选择的是中间项,即与天津人民的关系一般,占样本总体的91.67%:没有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冷淡。问卷信息显示,48个调查样本认为在天津务工期间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尊重,占样本总体的66,67%。但仍有24个样本认为自己在天津市务工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某些方面曾受到了一些歧视,占样本总体的33.33%。
  
  (四)子女教育与权益保障
  1、子女教育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天津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87.5%的化隆回族样本反映:他们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在青海化隆当地上学,学费是完全免除的,但想在天津上学则需要缴纳较高的学费。由于许多被访者的子女或弟妹的年龄较小,送到离其工作居住地点很远的民族学校会产生诸多不便,因此被访者希望他们的子女或弟妹能够就近上学。但是,多数学校总以“人员已满”等理由不予接受,个别学校虽然同意接收孩子,但是不信任青海当地的教育质量,进校学习必须以降两三个年级为前提条件,孩子们顶着“降班生”的帽子进行学习。心理压力非常大。几位曾在广州经营拉面馆的老板告诉我们:“广州市一些学校在外来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做的就比较好,他们不仅愿意接收我们的孩子们,而且还给我们减免了许多学费、书本费,还设有专车对孩子上下学进行接送,完全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天津市也有好学校好老师,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的校长就接收了我们的孩子,为我们减免了学费,还免费给孩子提供了书包和校服,我们十分感激。但是,至今为止也就只有这一所学校这样做,孩子们多数还是没有学校接收,我们向有关部门呼吁很久了,但孩子上学的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孩子们只能每天呆在家中,没法学习知识,我们非常着急。”由此可见,以化隆县回族样本为代表的部分天津市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十分渴求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2、权益维护状况调查问卷对权益维护状况的反馈信息:在72位被访的回族务工人员全部都选择“寻求本民族同胞的帮助”和“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两项;有42人选择“寻求当地政府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58.33%;有30人选择“寻求法律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41.67%;有1人选择“寻求新闻媒体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1.39%;没有人选择“沉默妥协”。被访者对我们讲:“我们想好好的做生意,但时不时地总会碰到一些人不尊重我们、在我们的店里闹事。有时情况紧急,我们必须打电话叫我们的同族老乡过来壮大我们的势力,否则他们就会欺负我们。”同时,72位被访者也全部都选择了“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一项,这里的“驻津机构”指的就是青海省化隆县驻天津的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就是协助我们进行调研的朱刚主任。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外派办事处在为当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解决纠纷,保护其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上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启示
  
  1、建议国家民委进一步调查、总结、推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经济”,他们为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县闯出了一条脱贫的新路子。2003年,化隆县21.6万农村人口中,人均收入不足5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到800元之间的贫困人口7.2万人,占农村人口33%,两者相加达到73%,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8元,2006年达到2104元。虽然比全国同年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还低1483元,但比三年前的化隆县几乎翻倍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拉面经济”。化隆县近5.4万人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经营牛肉拉面馆7300多家,成为化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我们重点调查的天津市2006年迎来了化隆县回民拉面馆的进驻潮,他们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进津人员已达2000多人。天津市的18个区县,每个区县都有化隆县人经营的“兰州拉面”。天津市90%以上的兰州拉面馆都是由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农民开设的。座谈中,化隆人说全国的兰州拉面馆大多数也都是由青海省化隆人开的,只是借用了兰州拉面的称呼。但他们已注册了“西北风味化隆拉面”的商标,以后准备打自己的品牌,把家乡化隆的名气打出来。
  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半数以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解决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问题。大中城市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除关注当地少数民族外,对外来少数民族也要同样给予关注,首先要了解掌握进入本市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少数民族人口外出务工对于帮助其家庭脱贫作用显著,同时也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这是双赢的选择。
  3、青海省化隆回民自治县政府派出干部常驻化隆人开设拉面馆较多的大中城市,及时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促进了拉面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值得肯定。如化隆县派驻干部朱刚同志,熟悉化隆人在天津市开设的300多家拉面馆。2006年化隆人在天津站稳脚跟以后,又积极开拓天津市周围的河北省和山东省大中城市,如石家庄、唐山、沧州、保定、济南等地。朱刚同志经常跑去这些城市,帮助化隆拉面馆化解纠纷,协调与当地社区及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得化隆人能够较快较顺利的融入当地城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这样做有益于城乡居民和谐发展,既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又增加了化隆人的收入,使他们告别穷困走向小康。
  
  责任编辑 李士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3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