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文化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灵魂,课堂中英美文化的渗透成为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作者所教过的一课谈起,主要从美国文化中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责任心入手,说明在这方面中西方存在的差距,激励学生自力更生,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 自强自立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16-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传播着文化,体现着文化,而文化又在滋养丰富着语言。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领会语言所承载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分风俗民情等。可以说语言是工具,而语言的灵魂―文化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所在。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的《综合英语》,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肩负着传授英语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艰巨任务,同时还要努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我的第一份工作》(“My First Job”)为《综合英语教程》(邹为诚主编)(第二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可以说是大一英语专业新生刚入大学校园的学到的第一课,“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这一课应该是在指引学习个方向、培养学习兴趣的方面很重要的一课。如果不是巧合,就是编者用心良苦。课文一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自己从童年时代(6岁)就开始做的第一份工作―为父亲在餐馆里打工,工作的内容由擦鞋到擦桌子、看门、拖地,从中作者认识到了守时、忠诚、勤奋、礼貌和平等的重要性。
   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而我国现状正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美国历史短短几百年,却在科技经济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强国之林,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文化中有着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教育,评价一个孩子优不优秀关键是看这个孩子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从小培养他们自强自理自立能力、创造性、团队精神以及对社区或者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守时、忠诚、勤劳。另外,美国这种传统其实是“美国梦”的推动。这便是这篇文章的文化的两个点。
   具体操作如下:
   1、 抛砖引玉。以free talk 的形式让大家都有话可说---“What’s my first paid job?” (我的第一份有报酬的工作是什么?)答案有多种:帮邻居家的小孩补功课而收到的小礼物,帮邻居家的大妈穿针眼而被奖励一个大西瓜,暑假给学生补习赚了几百元,发传单的一点小收益等等。通过联想自己的经历,从而对比产生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教育上的差别。
   2、名人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亚拉伯罕・林肯,比尔・盖茨。这几个美国要人既是通过自我奋斗成功的典型例子,又是“美国梦”代表。有着“时代楷模”之称的富兰克林出身贫寒,通过勤奋好学,不断理智完善自己的的知识和性格,全凭自觉地努力获得丰富的知识,惊人地登上了成功阶梯。美国总统林肯以一个穷小子起家,由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而被选举为总统,深受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比尔・盖茨更是一个自我成才的少年才子。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点,他们的成功一再证实着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而自我努力的第一步是培养自强自立能力,锻炼毅力,从而能矢志不渝的朝着目标走下去。
  “美国梦” 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3、课文分析。本课文共有7个段落,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家庭的间的介绍及我的第一份工作的内容, “我”从中学到守时、勤奋和礼貌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我和父亲因为薪水问题的冲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部分。因为“我”嫌父亲给的工资少要求父亲涨工资,这时父亲说了:那么你也应该付给我一日三餐的钱和你常带朋友来喝的饮料的钱。这时“我”感到自己犯了个错误---在争论之前没搞明白对方的理由。第三部分:“我”以上校的身份荣归故里,本以为这个身份可以使自己不再劳动,谁知父亲的第一句话便是“看门人今天请假,你来扫地怎么样?”这使“我”明白,“我”还是“我”,对家庭的责任并没有因为上校的身份而改变。“我”很欣慰,因为家里人还是把我看做一份子。第4部分为总结段,为父亲工作使我认识到,对集体的忠诚是最重要的。这便是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父亲的教育有的是爱而不是溺爱,儿子学到的是对集体的永远责任和忠诚,这种责任不因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4、成语和谚语。成语和言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真实地道的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例如汉语成语“守株待兔”教育人们要主动,不能坐享其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告诉人们世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英语中类似成语谚语比比皆是,与本文有关的至少有这样几个:From rags to riches (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Start from scrach (白手起家)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善始善终)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不善始者不善终)
   5、课堂活动。对比中美两国对儿童教育的差异,分组编短剧,上台表演,让同学们猜是中式还是美式教育。
  总之,在英语课堂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完成文化渗透的任务,以使学生不但能说语言还知道如何用更恰当,了解文化的同时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有益的思想和思维,以为我所用,壮大自我。
  参考文献:
  [1] 邹为诚.《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张奎武.《英美概况》(第二修订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