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课堂教学;操作;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靠教师的详尽讲解,既费时又费力,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若从直观操作人手,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思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摆一摆、量一量。通过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比如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小小体检表”,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臂长等。活动前,我先向学生示范了每个部位的正确量法,量头围、胸围、臂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只是学生的身高都已超过一米,量起来很困难。我帮学生在墙壁上画好刻度,让学生站过来背靠着墙壁,量出身高。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其他学生测量。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正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角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这时我就赶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纷纷进行操作验证。同学们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明确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动手探究,进而使操作学习达到最优化。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讨论:“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这简短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束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组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得到180度。有的组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有的组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一个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内角和都是180度。只有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四、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到探究新知过程中。如教学“有趣的拼搭”中,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性的特征。在“堆一堆”中,我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堆成一堆,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这些规律进行有趣的拼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从而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中。教师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的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