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其次通过介绍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及经验,探讨不同模式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启示和借鉴,最后对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9-01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农业技术成果的总量很大,但真正运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1/3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差甚远[1]。这与我国农业科技供需失衡、农技推广体制滞后于农业发展要求的现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重新认识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从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主要模式
   ①政府主导型 其农业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化程度低。该体系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以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供给,建立从上到下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
   ②政府领导下的教育院校主导型 改模式是在政府领导下,以农业教育院校为主体,建立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国是这一模式的创建者,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授权农学院建立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有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全部由州农学院和县推广站负责。
   ③政府、农会并重型 ?该模式大都集中在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合作组织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荷兰、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因中小型私人农场规模较小,对农业技术不能形成单独的购买力,推广活动就以政府的无偿提供和农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
   ④民间主导型 这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在一些农业历史悠久,农民素质高,合作组织发达的国家,如北欧国家和法国,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农场主自愿组织成立的全国农业发展协会、法国农会常设理事会、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和各地的农民专业协会组成。这些组织雇用各种农业技术人员为会员服务,主要通过农民培训、应用研究、集体咨询等方法推广农业技术。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民的素质、现代化程度不同,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3 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
   3.1 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服务体系
   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已严重滞后,改革现有农技推广组织,精简机构,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势在必行,可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同时建立由农民主导,行政管理参与的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3]。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对于私人部门参与的公益性推广活动给予合理补贴。
   3.2 改革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要转换角色,不再直接从事推广工作;技术推广要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强化农民在推广决策中的参与度,改变“行政强制式”的推广方式为“引导式”和“服务式”。在技术产品的选择上,不要盲目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精尖”技术,而应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4]。
   3.3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非常重要,应建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筹措农业推广经费,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WTO规定病虫害防治,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检验服务等农技推广工作可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这也体现了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共识;另外政府可以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鼓励民间、私人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
   3.4 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功能
   规范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推广行为参照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大学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让他们直接承担部分农业推广项目,并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形成农业推广的合力。对于经营性的推广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经营者参与复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政府推广体系[5]。政府要依法保护其正当的经营,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行为。
   总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以市场化方式运行,以便在更高水平上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我们农村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2):5964―5968.
  [2]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37.
  [3] 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05,(5):103―104.
  [4] 梁贤,林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计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06―807.
  [5] 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25(1):23―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