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儒家文化视野下的《蝇王》释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蝇王》是20世纪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其思想的作品。本文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对《蝇王》进行释读,主要根据儒家“人生而善”,“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观点,以及修身养性的思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论证小说揭示了人性趋善的主题。
  【关键词】:《蝇王》 儒家文化 释读 人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12-01
  
   《蝇王》现已成为经典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对于国内外绝大多数的评论者来说,《蝇王》的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示人性恶。这种人性黑暗的主题表现很容易使人认为戈尔丁对于人性和人类社会持阴暗悲观的态度,但作家本人却坚持他对人类依然存有信心,是一个“对人类充满微笑”的人。这种分歧难免让人去重新思考《蝇王》的主题表现和思想意蕴。本文即是在分析《蝇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恶主题的基础上,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入手,来说明在这部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中,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的同时,也将人类自我救赎的主题隐含其中。
   一、人生而善的本质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实际上是在暗指人类“善良的本质”。孟子认为,人心中一些仁、义等想法的体现已经证明了人性善。至于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是邪恶的,孟子解释到是因为他们善良的本质无法体现出来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通过礼教来培养出“完美的”道德人,压制那些邪恶的意念。同时,孟子深信人性本善,只是这初始的善良本性有可能被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毁了。
   小说中,孩子们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是“好孩子派”;另一派则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对文明、民主嗤之以鼻,是“坏孩子派”。“好孩子派”的代表是拉尔夫。事实上,他也是一个善恶共存的孩子,只不过善良表现的更明显而已。当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自己也陷入重围被杰克追杀时,他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他们心中的邪恶。最后,拉尔夫 “为纯真的逝去、邪恶的滋长而哭泣”。经历了这一野蛮的冒险后,拉尔夫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社会法制之外完成了自我救赎。拉尔夫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信仰引起读者深思,他用他的经历告诉读者,人类社会远远没有完善,但他们可以通过不断挖掘人类的善良本性来提升自我。
   挖掘好孩子的善良一面是很容易的。然而在证明人性本善这个命题上,坏孩子身上也存在善良的一面则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在以杰克领导的极其残忍的“坏孩子派”上发现很多闪光点。杰克最先意识到猪崽的眼镜可以用来点火,杰克毫无遮掩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杰克第一个跳起来激动的喊道:“我们将有规则,很多规则……”。杰克最开始也认为需要规则来管理这群孩子,因此当拉尔夫提议制定规则时,杰克欣然接受。
   “我同意拉尔夫。我们应该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服从这些规则。毕竟我们不是野蛮人,我们是英国人,大不列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克逐渐堕落。但是杰克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却依然闪耀着光辉。如果人们将杰克置之文明社会,对他加以引导,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小孩。
   二、人性罪恶的根源
   在儒家学说中,曾用水来隐喻人性。“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正如水是根据当前环境来决定流向的,人性在出生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根据后天环境不断改变而已。
   简而言之,拉尔夫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被困在一张由无所作为和错误行为所编织的巨大的网中。他苦苦挣扎,却找不到出路。他有着光明的一面,也有着黑暗的一面。温柔是他的弱点。未能抵御诱惑而参加杰克的篝火派对分享他们打猎来的食物,最终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则反映了他的另一面。拉尔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我们很容易发现杰克邪恶的一面。一开始,他带领的打猎队就向内心的恐惧和邪恶屈服了。作者通过描写杰克在岛上的恶性将他邪恶的本质展现在读者面前。当读者再次审视他的恶行时,发现作者是在通过杰克的堕落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外界环境可以对人类本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结论
   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答谢辞中这样表达他对人类的希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在此意义上,戈尔丁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费尽笔墨浓重地表现人性恶,决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表现人性恶,他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恶的一面,能够认识人自身的不完美。
   戈尔丁是在于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类的看法――人类需要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在经历灵魂的黑暗之后,才有趋向至善、获得拯救的可能性。因此,《蝇王》中人性沦丧和赎救主题的显隐不同及二者体现的内在悖论并不意味着戈尔丁思想上的模糊性,而是内在地彰显着其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在揭示人性恶主题及其隐含的赎救主题的对立冲突中,人性恶的主题也暗示了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之后也具有让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经历灵魂的黑暗也因此成为人类获得赎救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威廉・戈尔丁. 蝇王[M]. 龚志成,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 蔡志忠译. 论语[M]. 现代出版社, 2005.
  [3] 张中载.《蝇王》出版四十年重读《蝇王》[J]. 外国文学, 1994.
  [4]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人学出版, 1997.
  [5] Dick, B. F. William Golding[M].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87.
  [6] Bufkin, F. C. Lord ofthe Flies: An Analysis [J]. The Georgia Reviewl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