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体态语” 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无声语言中,教师的“体势语”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是一种隐性力量.灵活运用体态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贯穿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艺术 作用 文化差异
  
  一、“体态语”的运用艺术
  1. 表情的运用艺术。表情具有神奇的魔力,教师的表情渗透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表情语可以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是向学生传达教师思想情感的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2. 眼神的运用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微妙的感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知道眼神不仅能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有关情感,而且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多样化的眼神影响学生,增强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艺术地运用好眼神,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然后做出适当调控。在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地向别处看、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左顾右盼,低声细语,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倘若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并会艺术地应用眼神,这将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
  3. 手势的运用艺术。手势,是指一个人表达意思时手的动作姿势。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些优秀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掌握和运用手势语。它有助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表情达意,可以使教学语言形象、活泼、生动。
  4. 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用身体距离的意义教相应的单词,如:far, near等。
  二、“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体态语”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善于利用体态语进行教学的老师势必也能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上每一课前,我针对教学内容做认真的准备,期望通过一系列体态语来活跃课堂的气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运用“体态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我国,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因此,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尽量少说汉语。而学生用英语交际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羞于启齿,教学中给学生以亲切的微笑、和善的神情都可以摆脱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动动做做、玩玩乐乐的氛围中全身心积极投入,促使他们抛开胆怯心理,大胆交往。例如:在教学“jump”一词时,如果用“move quickly”去解释,学生难以分清它与“rush、run”有什么区别,但如果教师用“体态语”做一个“跳”的动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起到语言交际的效果。通过这些生动的“体态语”引起了学生交往的兴趣,使他们迫切希望能有机会与人交往,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3. 运用“体态语”控制和调解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辅以手势、表情,就可丰富课堂,调节气氛,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与和谐。我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体态行为来表达他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肯定和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反之,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取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发出“Please, stand up.”, “Sit down.”, “Look at the blackboard.”等指令时,学生会作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就能从学生的形体动作中判断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或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三、“体态语”运用注意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体态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拇指和食指分开可以表示“八”,而西方却没有这种概念;在中国,给人东西或接受东西时都用双手,表示有礼貌,在西方这却显得有些笨拙。相同的手势也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概念,有的甚至相反。据说有一次一些欧洲海员在地中海游泳时不知不觉地游到了海防基地,卫兵见到后向他们大声喊叫,并做出“过来”的手势。此时,海员们意识到离海防工事太近了,误将卫兵的手势理解为“走开”,于是就向远处游去。警惕的卫兵立即开枪打死了这些不幸者。
  另外,体态语言的运用有时仅有丝毫之差。比如:在用手势表示“OK”这个概念时,是将拇指与食指弯曲并接触,成“O”状,其余三指伸直,表示“K”;而“WC”的表示方法也是将拇指与食指弯曲,不接触,成“C” 状,其余三指伸直,表示“W”。
  由此可见,熟练掌握和运用体态语言也非易事。作为跨文化交际使者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尽可能掌握一套标准的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尊重英语文化。必要的时候,要向学生说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态语言运用存在的差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