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大泉州战略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双碧 王宏志

  施永康同志的大著《大泉州战略探索》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8大本、400多万字。作者在退休之后,仅用四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巨著,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艰苦的探索和奋斗精神是做不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这8大本上千篇文章中,几乎每篇都有清晰的思路,都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反映了大泉州的历史变迁,使人读了一点不乏味。8本书的内容综合起来,就像是一部泉州的当代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史。同时,本书所用材料都是作者亲身实践过的第一手资料,翔实可信。因此,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为后人研究泉州历史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和思路,也为此后泉州主政的官员提供了一份有益的借鉴。
  作者在发展大泉州总的思路中,对发展泉州文化一直是十分重视的。这个命题的提出绝非偶然。他在《建设大泉州城市的再思考》一文中就这样写道:“建设跨世纪大泉州城市不应只是从传统意义上对城市规模、功能、基础设施等进行‘量’的改变或改进。还要注意泉州文化传统,弘扬泉州文化精神,展示泉州文化风貌,突出泉州文化特点,塑造泉州文化典型,促进泉州城市历史文化质的复归、继承和发扬。”这就把发展泉州文化提到一定的高度。
  一,大泉州文化的提出。在世纪交替之际,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中轴线上,回首刚走过来的20年。这是“改天换地”的20年,是“泉州人民把一座不起眼的沿海小城塑造成生机勃勃的东南重镇”的20年,是高奏凯歌的20年。这20年里,作者先后在晋江、泉州主政,是这段历史的重要铸造者,参与并领导编织发展泉州的蓝图。回顾这段历史,施永康感到欣慰,但并没有陶醉在凯歌声中。他注视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担心泉州“以往的荣光”会“终止在新旧世纪的交界处。”他必须在这交界处找出新的起点,新的奋斗目标,使泉州更上一层楼。
  居安思危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美德。泉州向何处去,历史迫使施永康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来丰富这座城市的内涵”?经过认真探索,施永康对此作出回答。他说:“于是,我们想到文化。提出‘大泉州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试图用‘大泉州文化’来撬动‘大泉州经济’,再塑‘大泉州城市’”。这个清晰而新颖的思路一经提出,历史就赋予它新的活力,除带动大泉州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之外,文化本身的建设得到了充分重视。几年之间,诸如整治修复《泉州府文庙》、重建《文庙广场》、建成《泉州历史博物馆》,特别是新建《闽台缘历史博物馆》,还有《泉州市志》、《晋江市志》、《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民俗文化丛书》、《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等一系列反映泉州历史名城的丛书相继出版,再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等等。这都大大增加历史名城的文化氛围和泉州的知名度。
  二,爱国爱乡是作者开拓、发展泉州思想和实践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之所以发展这么快,首先当然是党对发展经济的政策给泉州以机遇。但是党的政策是要靠人去实践的,人的素质,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不同,实践的结果就会不同。本书作者是个爱国爱乡的开拓者。他的思路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怎样搞才能既符合党的政策又能发展晋江、泉州的经济。他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为《晋江市志》写的序言中深情地写道:“我生于晋江,长于晋江,又服务于晋江。晋江与我,犹如母子情深。”这句话用在泉州也是同一个词意的,施永康主政泉州,同样可以说,他生于泉州,长于泉州,又服务于泉州,泉州和他,也是犹如母子一样情深。这种感情来自他的家乡,来自他任职的一方热土。不论在晋江还是在泉州,他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希望这片热土更加灿烂,更加辉煌,不落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对理想的泉州,作了这样的描绘:走进泉州,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风俗淳,人情美,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慷慨好施,好像走进一个温馨的天地。”他希望这块热土能承传中国历史文明并发扬光大。
  泉州地处海峡两岸的西侧,和台湾一水相隔,大部分台湾人,来自福建泉州,同祖同俗,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尽管台湾和大陆在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但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比较容易的。文化和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条割刮不断的根,它维系着民族的共同特征,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条件。正是出于这一点,《大泉州战略探索》一书,非常重视大泉州的文化建设的弘扬,并加强和发展与台湾的文化联系。
  三,立足泉州,放眼世界。施永康作为泉州的官员,对泉州曾经有过的光辉历史,感到自豪。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深情地称颂泉州的光荣历史。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从唐代至元代,泉州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呈现过“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他在《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一文中,对古代泉州也作了深情的描绘,他说:早在千百年前,泉州刺桐港,就与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过久远而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里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施永康如此深情反复地回顾泉州的光辉历史,并不是为了津津乐道,而是为了回答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即如何让泉州重振历史辉煌,怎样做才能进一步使泉州走向世界先进的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施永康先后主政于晋江、泉州,在这期间,泉州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此,施永康在本书一开头的“引子”中写了这样一段令人信服的数字:近30年间,泉州拥有的国内生产总值从7.9亿元增加到19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79亿元增加到185亿元,分别是30前的240倍和234倍。神奇的发展速度,使泉州成为举国注目的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是这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基础,但要使这座城市真正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泉州、知道泉州,还是要发展泉州文化,特别是继承和弘扬历史上各国和泉州交往的历史,使相关各国的朋友都来共同承传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因此,作者十分重视泉州走向世界,他在《泉州百科全书》出版的文章中说:《泉州百科全书》的出版“将有力地促进世界了解泉州、泉州走向世界、提高泉州知名度,使投资者更详细、更具体地了解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一篇有关做好文化遗产的整治工作的文章中他也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静态和动态文化遗产是保留最为完好的城市,申报世遗,能使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重新审视、认识泉州文化的特质和价值。”类似这些言论,作者在许多地方都一再提及,而且实实在在地成为他决策的依据,从而大大加快泉州走向世界的步伐。
  施永康的《大泉州战略探索》这套书,内容十分丰富,对大泉州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探索。由于作者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全书文字简练,条理清楚、可读性较强,特别是作为一个长期在外乡工作的大泉州人,读了尤为亲切。相信《大泉州战略探索》的出版对中共福建省委提出的总结“晋江经验”、“泉州经验”大有裨益。再一次衷心祝贺大著的成功问世。
  (苏双碧 原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王宏志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4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