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视障生日常交往行为中的心理卫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回顾
  
  这里说的心理卫生,主要指旨在维护和改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种种活动和措施。我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对心理卫生所下的定义为“研究和讲求健康之道”,并指出“心理卫生之要旨,在于培养促进和增进健康的人格”。
  心理卫生对视障生来说,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保持和增进视障生日常交往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视障生对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和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视障生及早发现心理异常,加强对不良行为的咨询和处理。视障生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心理卫生不容忽视。
  为此,我们从淄博市盲校抽取93名视障生进行问卷调查,对3名特殊视障生进行重点个案研究,希望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数据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3份,回收81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79份,占97.5%。调查结果显示:视障生在人际交往中大多表现出自卑、孤高自傲、过分相信自己、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等心理因素。具体数据如下:
  36.1%的人比较任性;29.7%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等23.8%的视障生表现出一些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包括掐脖子、咬人、揪头发、踢人、拧人、推人、抓挠人、对别人吐口水等);12,7%的人常闷闷不乐,过分敏感;其他还有过分依赖他人或有意刁难他人,喜欢发脾气,霸道,不能与同学合作,与人交往过分拘谨、感到紧张、焦虑等问题。有的视障生多项表现同时存在。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行为排在前三位。
  
  分析
  
  引起视障生人际交往心理卫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
  表现为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淡等几方面,这些对视障生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
  过分保护是导致视障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会剥夺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限制视障生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使视障生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第一手交际经验,久而久之会抑制视障生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更有甚者使视障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和无理取闹现象。
  溺爱也是引起视障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视障学生的生理残疾,绝大多数视障生的父母觉得有亏于孩子,因此大多数视障生的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分照料、放纵、溺爱,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容易使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个案:小徐视力残疾,从出生后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而后被年迈善良的一对老人抚养。这对老人膝下无子,对这个身有残疾的、被人遗弃的男孩子百般关怀和呵护。小徐入学后,与同学交往出现了偏激行为问题,班主任老师出面调解,但小徐的养父母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不问清楚缘由,就亲自出面去教训与儿子发生争执的视障生,并与其班主任发生冲突。正是父母的过分骄纵,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性格,时间久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自觉地出现了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2 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
  视障生由于视力残疾,在一定的程度上行动有所不便,一部分家长怕孩子吃亏,怕他人讥笑,不但不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反而会阻止,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长此以往,视障生在心理卫生方面就会产生障碍。
  个寨一年级视障生小梁,入学前一直在家跟着母亲,由于视力问题,她不能独立外出,其母亲在平时也不带她外出,很少与其他人交往。第一天入学后,从根本上来看,这个孩子就很不适应学校的人际环境。入学一个月后还啼哭不止,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厌恶情绪,鉴于种种原因,小梁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
  
  3 缺乏社会性的游戏。
  视障生所应有的社会意识,如协作精神、尊重别人的权利、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等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适时有效的应用。如有的视障生在入学后,就表现出腼腆、羞怯,并对一些小事过分敏感,结果就不太合群。
  
  4 父母的离异或不和。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性格较内向,不合群,对残疾孩子,更是雪上加霜。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视障生,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安定的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种消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个案:中专一年级学生小邵,其父母中的一方,一度把孩子当成累赘,常常因此吵架,以致发展到最后离婚。小邵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心理压力很大。在人际交往中,他表现得更敏感,更脆弱,极怕别人可怜,极怕别人瞧不起。有时呆呆地独坐,有时刻意地去破坏某种物品,或有意地攻击他人,以求发泄心中的愤懑。
  
  5 校园的人际氛围。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淄博盲校至今也没有视障生学前教育机构,因此学校一年级便是视障生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校内的人际环境,对视障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视障生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视障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亲密、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视障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心理卫生知识,适时适事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更重要的是为其创设一种怡人怡情的交际氛围,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再者,班集体中形成的伙伴关系,能把视障生交往的触角伸向同龄人,通过同龄人的愉悦交往来满足自我需要,这对视障生也有着重大影响。
  
  6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每个正常大脑都具备的能力,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做出判断时,大脑并不是通过某个单一的感觉器官获得信息,而是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综合,这个综合各种感觉信息的过程,即是感觉统合。视障生由于前庭功能障碍,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的心理全面分析判断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理议
  
  对视障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
  
  1 注重疏导,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可根据本校视障生不同年龄段的特征,编制一套科学适用的校本教材,为视障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比如定期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其中包括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心理训练、专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辅导等等,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使视障生获取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应帮助视障生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情。只有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地接纳他人,与他人相处。其次,帮助视障生学习与人分享和合作。过分利己的视障生不容易被人接纳,慷慨大方、与人为善的视障学生则能使他人乐于同其交往。第三,培养视障生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一个乐于帮助他人,并能从自己的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中得到满足的视障生,其心理的健康水平往往是比较高的,老师要教育视障生认识到帮助他人是很有意义的事,并为视障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帮助他人的愉快和满足。第四,帮助视障生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视障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视障生对自己在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视障生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对于视障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言行往往包含对视障生的评价内容,对于视障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评价视障生时,不仅要客观,而且要注重方式方法。
  
  2 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形成家校人际交往教育互联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中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家长应避免过分保护或溺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及时对孩子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建立感觉统合治疗中心,帮助视障生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视障生的许多不良情绪如暴怒、恐惧等常会对其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视障生由于前庭功能障碍,其心理发展水平受到限制,情绪的调控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合理的疏泻情绪,因此,家长和老师一方面要让视障生明白社会行为规范对他们的要求,同时,还要培养视障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指导视障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的方法,以保持他们与环境之间以及自身的平衡。只有这样,视障生才能在与人的交往中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4 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视障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视障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长环境不一样,个性也不一样,不同的事情可能引起很不一样的反应。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对类似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一定要考虑不同个体,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加以疏导。只有这样,采能有效地调控视障生个体各不相同的主观因素,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8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