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琳

  摘要:自我概念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非智力因素,一直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关系的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自我概念、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的关系,并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The self-concept achievement affects an importan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has received the psychologists widely to take seriousl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e deep research to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the academic record relations.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self-concept,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lations, and have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studies self-concept's related research.
  关键词:中学生 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成绩
  key word: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cademic achievement
  作者简介:罗琳(1987年―) 男 汉族 四川渠县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习与教学心理、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一、引言
  自从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James在其《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以来,便成为了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Shavelson在James和Cooley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将一般自我概念区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引起了教育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业自我概念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而且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是预测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自我意识混乱的时期,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就。研究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特别是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指导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自我概念及学业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人格结构系统中占核心地位,对其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与个体个性品质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象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i]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ii]综上所述,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成为个体人格健全的重要表征,也是众多教育者追求的目标,甚至常常被看作是促进其他期待目标(如学业成就)实现的中介变量。[iii]
  学业自我概念有别于一般自我概念,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评价三种不同的心理成分对学业自我概念进行界定,一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界定,如Byrne认为,是指个体在成就情境中对自己的知识的知觉。[iv]House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其学业能力的自我知觉,[v]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任务中能否获得成功,能否掌握某一具体的、确定的学业任务的预期和判断。二是从评价角度来界定,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任务中的表现或能力高低的评价。其实,这两个界定的角度是是共存且一致的,并互相影响,因为无论从那种角度都强调了认知加工的成分。因此,很多心理学家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将学业自我概念定义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特长形成的稳定的知觉和评价。林崇德等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校情境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觉知和评价”。[vi]三是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界定,Marsh认为学业自我概念除认知成分外,还应包括学业情感体验。Bong and Clark明确提出,学业自我概念由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组成。[vii]综上所述,学业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成就、情感以及方法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viii]
  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模型:Shavelson模型、Song―Hattie模型和Marsh/Shavelson模型。1976年,Shavelson等人研究证实,自我概念是一个多侧面的等级结构,主要包括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ix]Song―Hattie模型把学业自我概念直接分为班级自我概念(个体在班级活动中的自信心)、能力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知觉)以及成就自我概念(个体对实际成就的自我知觉)三个部分。[8]Marsh和Shavelson在1985年提出两种基本的学业自我概念:语言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对该模型进一步修订,他们用学业语言和学业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包括各种具体学科领域的自我概念以及一个学校自我概念。[x]
  三、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对于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一般特点研究、相关研究以及因果研究。
  3.1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一般特点
  徐富明等人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较好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有较理想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xi]在不同学科、性别、年级和地域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1)在性别以及学科上,男中学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中学生,而女中学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中学生,这个结果与智力和认知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11]认知能力的差异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刻板印象都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2)在地域及教学质量上,城市中学生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上要高于农村中学生,较好学校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高于较差学校中学生。[xii]城乡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3.2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在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1984)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4]我国学者也对其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王中会、许燕研究认为,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xiii]欧阳丹研究发现,语文和数学自我概念分别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高的正相关。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xiv]刘晓陵、张进辅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与其学业自我概念得分之间具有一致性。[xv]李叶、田学红在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这显著相关。[xvi]

  徐富明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与其语文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语文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中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数学自我概念与其数学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数学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程度。而且中学生的语文自我概念与数学自我概念相关不显著,但其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1]由此可见,学业自我概念的确是与学业成绩有着不同的心理概念。Marsh提出了内外参照模式[xvii],对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外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分别与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存在着高相关;通过内部比较,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语文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以及数学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Jens moller等人提出对语言与数学能力之间负相关的信念决定了学业自我概念,如果认为语文与数学能力之间是负相关,而且这种信念越强,就会形成相应的学业自我概念。[xviii]
  3.3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研究
   关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探讨得最多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即确立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顺序,因此,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解释其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型,即自我增强模型、技能发展模型、交互影响模型、发展观等。
   (1)自我增强模型。持自我增强模型观点的学者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学业成绩的决定因素。因为学业自我概念具有动机性质,所以学业自我概念的改变将引起学业成绩的改变(Byrne B.M,1984)。[4](2)技能发展模型。该模型认为,学业成绩是因,而学业自我概念是果,先前的学业成绩影响随后的学业自我概念。[xix](3)交互影响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认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并非自我增强模型或技能发展模型所解释的那样简单,他们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着一种符合现实的折中说法――交互影响模型,认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学业自我概念既影响学业成绩,又受学业成绩的影响。这种模型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既作为一种有助于其他预想结果的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果变量。(4)发展观。该观点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二者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二者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技能发展模型,而对于青少年或中学生来讲,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我增强模型和交互影响模型上。Shaalvik & Hagtvet(1990)、Chapman & Tunmer(1997)[xx]很多研究者证实了这种发展模型。中学生相对于年幼儿童来说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技能以及能内化他人的价值标准,使自我中心在自我价值中的成分逐渐减少,中学生改善后的自我知觉使他们的自我概念与外在他人的评价指标更趋一致,通过社会比较,能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自我概念,这些发展使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更加准确,也使预测学业成绩变为可能。
  四、未来研究展望
  4.1 研究的本土化。我国学者目前关于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验证西方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上,采用的主要手段也是西化量表施测以及统计分析等,这对于学业自我概念理论的本土化和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但学业自我概念本身的形成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当前我国城乡教育环境的差异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异,都是不能直接用国外的量表来进行统一的测量,这些环境是西方背景下关于这方面理论所不能类比的。因此,研究的本土化首先应该要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量表,以便开展实证研究的工作。
  4.2加强学业自我概念的认知机制研究。以往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评价的角度来考察的,较少从内在的认知机制角度来分析,特别是对学业自我概念水平不同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今后研究中应该充分借鉴自我图式理论,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不同学业自我概念学生的内在认知图式、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心理因素、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i] Byrne B. Self-concept/anademic achievement relations:An investin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 causa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86,18.
  [ii]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台北:东华书局,1996.
  [iii]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6,29(1).
  [iv] Byrne B. M. The general/academic self-concept nom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4, 54:427-456.
  [v] House, J.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self-concept,achievement-related expectancies and college attrition. Journal of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2, 33:5-10.
  [vi]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vii] Bong, M. and Clark, R.E. Comparis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self- efficacy in academic motivation research. Educ. Psychol.1999,34: 139-154.
  [viii] 郭成. 青少年学业自我概念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004,4.
  [ix] 12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 46:407-441.
  [x] Song I S, Hattie J A. Home environment,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usal mode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
  [xi] 徐富明,施建农.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

  [xii] 赵必华.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
  [xiii] 王中会,许燕. 学习风格、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xiv] 欧阳丹. 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xv] 刘晓陵,张进辅. 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0(3).
  [xvi] 李叶,田学红. 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xvii] Marsh HW,Kong Chit-Kwong,Hau Kit-Tai. Extension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of Self-Concept Formation:Importance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for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93(3):543-553.
  [xviii] Jens Moller,Lilian Streblow and Britta Pohlmann The belief in a negative interdependence of math and verbal abilities as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r 2006.
  [xix] Calsyn R. & Kenny D. Self-concept of ability and perceived evaluations by others: Cause or effec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7, 69: 136-145.
  [xx] Chapman J. W., & Tunmer W. 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eginning reading achievement and reading self-concep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67:279-2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