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幸福市(县)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坐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瑞兴等

  最近,无锡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所作的重要批示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结合无锡的客观实际作出了在全市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市(县)区”活动的决定,以此促进产业转型、城乡转型和社会转型。这一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了无锡科学发展的新载体,破解了转型发展中的新难题,成为元锡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坐标和新诉求。
  建设目标:近期主要是通过围绕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的建设,不断提高各市(县)、区的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力、社会和谐力、文化软实力、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长期目标则要以世界先进国家和一流城市为标杆,大力推行全民幸福计划,力争到2020年或通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各市(县)、区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使无锡真正成为国际有名、国内领先、民众满意、和谐宜人、幸福安康的首善城市。
  建设任务:坚持产业层次与经济总量的同步提升,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着力推进民生工程,使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推进,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农村与城市同步繁荣,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真正实现“同城待遇、同等保障”;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加快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加强,着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考核体系:建设“幸福市(县)区”不仅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而且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无锡市委、市政府设定了“六大类38项”客观性指标和40个主观评价指标,这一考核指标体系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统一:第一是工作与收入的统一。通过劳动力市场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纯资产、财产性收入等指标来加以量化,以此真正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原则。同时通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住房保障标准和医疗、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等指标,为人民幸福感进行“托底”,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最切实、最直接的福利。第二是健康与安全的统一。通过人均预期寿命、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药品检测合格率、食品检测合格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来构建人民幸福感的基本保障。第三是发展与环境的统一。通过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劳动者技能培训率、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饮用水质达标率、绿化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营造和谐的环境。
  无锡开展建设幸福市(县)区活动既是无锡市委、市政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使无锡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所构筑的一大发展载体,同时也是无锡把发展评价的尺度从单纯的增加经济收益转向增加经济收益与增添群众幸福感受并重,从而在深层次上推动无锡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次重要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幸福市(县)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虽然GDP增长很快,但财富的增长并不同步,可供有效分配的“蛋糕”并不大,这就削弱了人们提升幸福感的基础。加上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使大量劳动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不利于劳动者增加收入。同时,随着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损耗支撑的经济增长矛盾日益突出,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增大,过于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难以持续,也都需要尽快改变现有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发展与幸福的高度统一。建设“幸福市(县)区”活动把幸福作为无锡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幸福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不仅使无锡的发展方式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而且能真正走上一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幸福市(县)区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无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2000美元,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约15年左右,应该说,无锡已经具备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基础条件。当前,无锡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而且正在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要在后工业化阶段求得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在产业转型上取得新的突破,而且要在社会转型上实现新的跨越。建设“幸福市(县)区”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本规律,把幸福作为无锡发展的又一新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将会左右和影响到无锡以后发展的价值标准和制度安排,对目前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引领思路和拓展空间的重要作用。
  建设幸福市(县)区有利于凝聚发展共识。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心灵感受,也是最能被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念,它能够凝聚人心,激发人们不断奋发进取。江阴2005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新目标,用“幸福江阴”倒逼转型、评价政绩和引领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江阴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了“幸福”这一理念和价值观对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巨大的感召力。现在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幸福市(县)区”的目标,既是对江阴经验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起点上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体现了一种超前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对无锡未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上下互动,齐心协力谋发展、求幸福的强大合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实现“幸福市(县)区”建设的目标,无锡下一步将抓住以下主要环节开展具体工作:
  强化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着重引导确立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检验标准的观念,进一步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幸福市(县)区”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建新的发展评价体系,用人民的幸福感来检验发展的最终成效。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转变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落实到建设“幸福市(县)区”的各项工作中。
  构建有利于不同群体共谋幸福的社会政策。基于不同群体的人群对幸福往往有着不同的感受,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既要重视提供普惠型的政策制度,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等,也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别性的政策。如对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制定融入型的社会政策,逐步撤除户籍制度的藩篱,更多依靠文凭、技能、产权、诚信等条件作为筛选机制,让农村进城务工人群不仅能进城参与城市建设,而且能同等享有市民待遇。对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制定发展型社会政策,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政治诉求搭建平台;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培训,为他们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通过对不同群体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才能使建设“幸福市(县)区”活动真正成为每个人的幸福源泉。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主体地位。从目前实际看,无锡建设“幸福市(县)区”仍有不少体制难题有待解决,要解决这些难题,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真正成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主体。具体来讲,政府的职能定位应逐渐从经济领域退出,把经济发展的功能转移给市场主体,促使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明确其在新形势下的合理定位,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上,放到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上,从而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创新上的能力,使政府成为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尤 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