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增粮增收新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明珍 吴芳兰 潘永圣

  江苏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江苏需要进一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向来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全部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规模逐年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2008年江苏三项补贴资金总量达到50多亿元,极大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落实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突出以水稻生产为重点,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管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狠抓重大病虫害防治,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组织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35亿斤。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粮食单产连续3年400公斤以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以“三农”问题作为会议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并提出“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就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位置,并对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及流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江苏而言,切实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具备适合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自然条件,粮食种植制度以稻麦两熟为主,是全国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全省粮食单产平均水平400多公斤,比全国平均高90公斤左右,粮食总产居全国第4位。水稻、小麦均是全国优势区域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单产连续15年过千斤,居全国水稻主产省之首,常年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作为口粮主要种类的粳稻生产在全国独具优势。总产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总产全国第5位,单产居小麦主产省第4位,特别是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独具优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虽然粮食收益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总体规模大、涉及农户多,而且效益相对稳定,因此,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对于巩固农民增收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实行的最低收购价,使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相继提高15%和16%,农民种粮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粮价是百价之基。历史经验表明,一旦粮食安全出现问题,粮价上涨过快,就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大头――粳稻是本地区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品种,周边的上海、浙江粮食自给率很低,单靠从东北等地调入不仅受运力条件限制,而且数量上也难以得到保障。由此来看,突出水稻生产,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对于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探索新形势下粮食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省也已碰到了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粮食需求增加与耕地资源约束的矛盾;二是现代优质粮食产业建设与从业农民兼业化的矛盾;三是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矛盾;四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与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威胁加大的矛盾。面对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必须克服粮食生产资源约束矛盾,立足主攻单产,切实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探索粮食生产的新机制,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2008年,我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开展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了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打造了粮食增产增收的新平台。
  
  (一)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的主要做法。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主要做法是把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作为重要手段。以万亩粮田作为示范区的基本建设规模,在技术推广上全面实行“一推四普及”,即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普及精确定量栽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普及机械化种植。在示范区实行“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即开展以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收获为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要求做到有配套的技术服务规程、有良好的服务手段、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有规范的服务合同、有完善的服务档案。通过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把粮食生产的播种、育秧(苗)、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收获等关键技术措施交由专业的服务组织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粮食生产从业人员老年化、妇女化的困难,也可以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困难,提高技术普及到位率。
  
  (二)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效果良好。2008年是我省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第一年,省级安排建设了24个水稻万亩示范区和13个小麦万亩示范区。通过一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推进了粮食标准化生产。原先农技推广部门面对千家万户,技术难以统一,而开展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建设,农业专家为一个万亩示范区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技术规程,通过专业化服务把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二是推进了粮食规模种植。高产增效创建以万亩为基本建设单元,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现状的条件下,实现了事实上的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由于示范区品种、技术相对统一,粮食商品的一致性比较突出,吸引了不少粮食加工企业与示范区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种植,促进了粮食产业化经营,探索了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途径。三是推进了大面积平衡增产。从2008年万亩创建示范区平均单产水平看,24个水稻万亩示范区平均实际亩产达671公斤,其中如东、海安、新洋农场、兴化4个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产量最高的如东县水稻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27.8公斤。13个小麦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517公斤,最高的铜山示范区达到603公斤。水稻、小麦示范区单产水平均远高于平均水平,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成功地实现了大面积平衡增产。
  
  (三)把高产增效创建打造成增粮增收的新平台。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不是简单的高产攻关,而是粮食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2008年是第一年开展,2009年实施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我们需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建机制,把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打造成增粮增收的新平台。一是稳步扩大创建规模。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补贴。在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较好、农民需求较强烈的地区稳步推进,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好高产增效创建带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作用。二是规范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是确保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鼓励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万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档案,加强跟踪管理与培训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三是延伸专业化服务范围。加强培育专业化服务规范、产业服务链长、产业化经营能力强的示范典型。在做到“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向产前产后延伸,开展农资统一采购,实行订单生产、收购,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责任编辑:袁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