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亚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越发激烈,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潜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发展的竞争力,为今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这是当前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必须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步上工作岗位后接受的一般意义上的职业素养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基础性。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事业启航的重要基石和潜力所在;另一方面,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需求的水平高低也将决定其学习动力和未来成就事业水平的高低。第二,实践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规划,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第四,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恒定坚韧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坚定其追求职业和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和品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从业者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侧重从业者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应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以集中培训和岗位操练为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应当采取渗透式培训的模式,如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企业或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同时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时间往往安排在从业者就业以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对工作的态度;三是个人的能力;四是有无社会责任感。这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也应着重围绕这些方面内容来组织开展。
1、择业态度。企业管理中常讲“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上。现在的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择业取向“福利化”、择业期望“非风险化”的现象,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功利性趋势,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应针对这一趋势,着重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工作不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也是满足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从长远来看,竞争性强的行业和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能够增强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才脱颖而出。
2、诚信品格。品格主要指做人的准则和范式,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品格,在道德品格中更关注的则是诚信。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是编造经历,从成绩单到各类奖状,从校外社会兼职证明到校内社团任命聘书,从英语四六级证书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统统都有人“克隆”,这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择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大学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针对这一情况,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入手,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让他们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弄虚作假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3、人文素质。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非专业知识的教育,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等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文科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生不知曹雪芹的极端个例,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4、融合能力。这里讲的融合重点是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在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学生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认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对企业的归属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
5、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基础是必须拥有创新型的人才。一个大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是碌碌无为,还是奋发向上,关键看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还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学生创业行动计划、学生发明创意新点子评选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愿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努力让创新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日常思维习惯中去。□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尤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