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泽宇

  [作者简介]张泽宇(1968-),男,辽宁沈阳人,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主怔科员,主要从事对外开放战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大的环境下,辽宁从“科技大省”变为“科技强省”,从“制造大省”变为“创新大省”是必然的抉择,振兴中的辽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自主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C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6-0018-02
  
  本世纪头20年,是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是步入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阶段。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创新成为了国际各层面竞争的焦点。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一、挑战与希望相伴
  
  尽管在“十五”时期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了3000亿大关,但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仍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我们还将遇见很多未知的挑战和阻碍。
  在新的五年,辽宁将初步形成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即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联系合作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目前,辽宁是“科技大省”,非“科技强省”,是“制造大省”,非“创新大省”,科技发展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一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全省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33%,远低于发达国家2.50/旷4%的水平。二是技术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尽管科研基/础雄厚,但成果转化机制不畅,技术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上游技术与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和工程化技术开发衔接不完善,科技成果难以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应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许多技术成果流人外省市,本地转化率不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发挥纽带桥梁作用,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成果转化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全省50%以上的科技人员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性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从产业分布看,一三产业科技人员比重明显偏低,农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服务业高级管理人员极为短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研发人才多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较为匮乏。四是科技经费投入难以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2004年辽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23.6亿元,仅为广东的36%。另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有待完善。
  
  二、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作为全面振兴中的辽宁老工业基地,能否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下,积极探索不断实践,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完善体制机制,激励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宜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要把握好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政府与巾场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统筹兼顾与保证重点的关系、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以及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投人体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使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第二,构建良好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良好的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举措。建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教育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辽宁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辽宁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在增强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人人争做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营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争创光辉业绩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三,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注重从青少年人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总结和推广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科技强省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这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
  责任编辑 宫秀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