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50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对应用中医中药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50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止痛的中草药组方,内服及外用综合治疗。结果:50例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临床疗效。结论:辩证使用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止痛的中草药内服及外用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常突然发生,表现为成群的密集性小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常伴有神经痛,以腰腹部、胸肋部多见,颈肩部、头面部次之,中医称为“缠腰火丹”、“缠腰龙”、“蛇丹”、“蜘蛛疮”等。 笔者运用中医中药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取得很好疗效,临床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的临床诊断标准为: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1.2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共50 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75岁,病程 1~3天者16例,4~6 天者24例,7~10天者10例,疱疹发于腰部者 23例, 胸肋部18例,颈肩部4例,头面部4例,阴道内1例。
  2、症候诊断
  2.1肝经郁热型: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2脾虚湿蕴型: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2.3气滞血瘀型: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3、辨证治疗
  3.1肝经郁热型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采用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生甘草、泽泻、延胡索、车前子、柴胡、当归等。后期治疗可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3.2脾虚湿蕴型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采用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厚朴、炒苡仁、陈皮、茯苓、板蓝根、延胡索、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白芷、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3.3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采用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陈皮、丝瓜络、忍冬藤、乳香、没药、贝母、花粉、归尾等。辩证用药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板蓝根;体实者加大黄破瘀;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麦冬、龟板、白芍、当归;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首乌藤;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龙。后期可口服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元胡止痛胶囊、大黄蛰虫丸、西黄丸、活血通脉胶囊等。
  3.4外敷中药:
  黄柏15g、大青叶30g、雄黄20g、黄连15g、冰片6g、乌贼骨15g、蓖麻油250g,上药碾为细末,根据患处部位大小,酌情定用量;用蓖麻油调成糊状敷患处,每天换药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方药中黄柏、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有较强的抗病毒促进免疫作用,雄黄燥湿祛风、杀疥止痒,乌贼骨收湿敛疮,冰片外用止痛,蓖麻油润燥解毒调和诸药,内服加外用共凑清热解毒、健脾疏肝、燥湿敛疮、行气活血止痛之效。
  4、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疱疹及皮肤灼热,神经疼痛等症状消失,无任何后遗症者。显效:疱疹消失 80%以上,遗留有轻微皮肤灼热或轻微神经疼痛者。好转:疱疹消失50%以上,皮肤灼热或神经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者。无效:疱疹消失50%以下,皮肤灼热或神经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减轻者。
  4.2治疗结果:50例患者,痊愈36例,占72%;显效13例,占26%;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
  4.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腹痛、腹泻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可坚持治疗,且在疗程结束后均可行消失,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5、体会
  带状疱疹多发于中老年人及体弱者。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结肌肤而发病。年老体弱者又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而发疼痛,经脉闭阻,气机不畅,湿热毒邪不得外泄而肿痛。因湿热毒邪与气机郁滞,脉络不通是产生皮肤疱疹和神经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在治疗上应遵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原则,使脉络通畅则能消除疼痛。以上方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以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辛散的白芷、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山甲、皂刺通行经络。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内服与外用共同治疗可快速祛除病邪,疱疹得到去除,疼痛得到消除。带状疱疹患者应及早进行综合治疗,诊明病因,以免延误时机,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治愈快。久病者病情重,易继发感染,邪毒内陷,疼痛剧烈,治疗时间长。在临床中治疗带状疱疹可采用中药内服与外用综合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
  [3]曹建强,姜静岩,胡光辉,带状疱疹的中药治疗[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2)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95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