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49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观察带状疱疹采取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9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18.37%(P<0.05);研究组的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81.63%(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应用于带状疱疹中效果明显,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带状疱疹;芍药甘草汤;瓜蒌散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5-0094-03
带状疱疹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前患者通常出现低热、全身乏力及纳差等症状,随后患处皮肤出现灼热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1]。患处首先出现潮红斑,随后发展为丘疹,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迅速发展成水疱,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2]。常规治疗效果可缓解相关症状,但本病神经痛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康复[3]。随着对中医技术的探究,临床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因此我院展开研究,探讨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应用于带状疱疹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的9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80±2.25)岁。病程3~7d,平均病程(4.81±0.35)d。研究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25±2.31)岁。病程2~7d,平均病程(4.35±0.3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皮损多表现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基底色红,通常单侧分布,并呈带状排列,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性或者坏疽性损伤;皮损发生在面部者,病情较为严重。皮疹出现前,肌肤刺痛或者灼热,伴有全身不适及发热现象。自觉疼痛感明显,可能难以忍受或者在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带状疱疹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患者资料齐全,意识较好,能够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研究中有药物过敏者;合并恶性肿瘤、器官功能异常及严重并发症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伐昔洛韦分散片(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95,0.15g),0.3g/次,2次/d;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0.5mg),0.5mg/次,3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減治疗:白芍30g,炙甘草15g,瓜蒌皮30g,红花5g,徐长卿15g,全蝎3g,僵蚕10g,桔梗20g。偏热者加板蓝根15g;偏湿者加苍术10g,茯苓10g;湿热者加茵陈蒿10g;阳虚寒者加附子12g,干姜5g;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部加白芷10g,川芎10g;上肢加姜黄10g;下肢加牛膝10g。上药1剂/d,加水煎煮,2次/剂。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神经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止疱完全结痂、完全结痂及皮损痊愈时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进行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疼痛评分[6]:0分无痛;0~3分轻微疼痛;4~6分疼痛明显并影响睡眠;7~10分强烈疼痛感,难以忍受。
治疗后皮疹消退,相关症状消失,未出现新疹为显效;治疗后皮疹缓解,相关症状好转为有效;治疗后皮疹及相关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总有效、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18.37%(P<0.05)。见表3。
3 讨论
带状疱疹主要是指病毒经过患者鼻粘膜进入机体,直到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通常在患者免疫能力较低时发生[8],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可能引发较多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本研究所用伐昔洛韦分散片属于特异性疱疹病毒抑制剂,进入机体后经过水解转变为阿昔洛韦和缬氨酸,阿昔洛韦通过磷酸化,产生活性三磷酸盐形式,可有效防止疱疹病毒DNA似合成[9]。甲钴胺属于内源性的辅酶B12,可轻易进入神经元细胞器,作用于脑细胞与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合成,从而改善核酸代谢,避免神经退变,发挥神经营养作用[10]。但两者治疗效果有限,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产生较多后遗症,影响整体效果,延长治疗时间。 带状疱疹属于“蛇串疮”范畴,中医认为主要是外感温热、毒邪或者内伤等因素,导致湿热火毒堆积在肌肤,阻碍经络,造成气血不畅,进而出现红斑、水疱等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主。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中桔梗可理气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补脾和胃;瓜蒌皮清化热痰、利气宽胸;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徐长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全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化痰散结、祛风定惊,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之功效。两种方法联合治疗不仅可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相关症状消退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芍药甘草汤联合瓜蒌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15.
[2]陈静瑶.中医辨证治疗+针灸对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8):105-108.
[3]杨静,刘智慧,赵国利,等.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痛的臨床特点和综合治疗[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5,14(6):406-409.
[4]彭文伟.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48.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6]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33.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
[8]赵俊,李树人.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845.
[9]马猛.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0):29-30.
[10]吴晓霞,余土根.甲钴胺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9):1611-1612.
(收稿日期:2018-12-24 编辑:杨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