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关键。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在设施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人才的缺乏却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现状出发,分析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人才短缺 原因分析 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这一问题。虽然我国正大力推进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然而随着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需求的日益扩大,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普遍存在着基层医务工作者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现状
  1、人员结构不合理
  (1)缺乏高学历人才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很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技人员13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占0.15%;本科学历704人,占51.54%;大专学历468人,占34.26%;中专及以下学历192人,占14.06%。虽然本科和大专的学历比重较大,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专通过后学历教育升上来的,知识技能完全不能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相比。而在城市医疗机构中,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人才趋向饱和状态,甚至常出现十几个硕士、博士对一个三甲医院的职位进行激烈竞争的情况,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学生想进入城市大医院更是非常困难。
  (2)医护比例失衡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医生的比例大于护士,甚至在大部分乡村卫生所根本就没有护士,原因是护士的任务主要在医疗行为上,不太适宜基层医疗机构的保健、预防疾病等服务要求,所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572人,注册护士427人,医护比1∶0.75,低于江苏省卫生厅要求的医护按1∶1配备原则,更低于WHO推荐的医护比1∶2的标准。
  2、医疗技术水平偏低
  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学习进修机会较少,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医疗技术水平偏低。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117人,占8.57%;中级职称481人,占35.21%;初级职称697人,占51.02;无职称71人,占5.2%。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因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选择去大医院治疗,但在国外恰恰相反,人们更多的是去基层医疗机构治疗。
  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1、高学历人才的择业观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高学历的医疗人才多分布于城市二、三级医疗机构,而低学历或没有专业学历的卫生人员则在乡镇一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位于乡镇的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比大城市要低得多,基于这种基层与城市预期利益之差,许多新毕业的专业人才宁愿冒着失业风险去城市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个职位。此外高学历的人才往往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他们在求职时,对于工作单位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高学历人才奇缺。
  2、护士的劳动强度和报酬不成正比
  医护比例失衡,是因为护士工作比医生辛苦,收入却比医生少。例如,同在一个科室的医生与护士,夜班时医生一般在晚上10点后如无医疗任务可以在值班室休息,而护士却必须整夜坚守岗位,熬夜是最影响人体生物规律的,因此一些高年资的护士几乎都有申请不上夜班甚至于调离护理岗位的想法。另外,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福利待遇低,正式编制机会较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近几年的招聘计划中,根据区人社局和区编办的要求,我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将为数不多的事业编制招聘名额全部分配给了医生,更加导致了医护比例失衡。
  3、医疗卫生资源少
  医疗卫生资源是重要的国民健康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健全的医疗卫生资源能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患者的就医意愿。而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技术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明显要比大城市低,加上基层医务人员视野受限,接受知识更新的渠道狭窄,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和规范主要靠上级工作检查时得到,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人才和患者都缺乏吸引力。
  4、培养模式单一,“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缺乏
  在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疾病,进行计划免疫等。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并非硕士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人才,而是学历和技术适宜的应用型全科医师。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分布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若一个医师只懂一科,对其它的医疗知识则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那么就必然使患者宁愿多跑一些路也要到大的医疗机构去就诊,甚至遇到急症时,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这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人才培养却只一味地追求医疗卫生人员向专科方向发展,这种供需不一致的情况,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人才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的措施
  我国卫生部曾提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必须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吸引高校人才积极下基层   国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制定更多偏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政策,不仅要改善医疗设施条件,还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医疗机构相比,不仅医疗设备落后,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更艰苦,因此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很小。所以为留住更多人才,当地政府应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越是乡镇卫生院(所),给予的政府补贴应当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基层医疗机构。
  2、加强落实全科医师制度,培养基层医疗人才
  国务院已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所以国家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应继续坚持定向培养的方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领域主要涉及预防、保健、妇幼等,治疗对象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或因地域差异以地方常见病为主。国家应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大量培养实用型的全科医师,使这些医疗人员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地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医疗服务。同时,可通过免除学生住宿费、学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的吸引力,促进定向生与定向医疗机构就业协议的签订,保证学生毕业后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对提高就业率也大有帮助。
  3、鼓励医学专家等高级医疗人才多下基层进行视察、指导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由于经费等方面限制,直接引进硕士、博士等医学专家到基层工作是很不明智的,其成本必然是高昂的,而且高级医疗人才在医疗资源缺乏的基层医疗机构,所学的知识也很难得到发挥。所以国家应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鼓励这些医学专家来基层指导工作。在受到环境限制的很多社区或乡镇地区,尤其是一些僻远的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很有限,大多数医生只会开些简单的感冒药或使用抗生素等,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病症却无从下手,常常导致患者的延误治疗。所以鼓励大医院的医学专家通过下基层指导、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等方式将他们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医学理念传授给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拓宽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
  高级医疗人才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不仅会考虑该单位所能给予的福利待遇,也会考虑在该单位工作的发展前景,因此,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好规划是吸引更多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有利于激发他们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很多基层医务人员并不希望一辈子都处于这一岗位,在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后,他们大多数都希望可以去大医院工作,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在进行职称评审、干部选拔、评选先进时,可给予这样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多机会,在一些全国性的医学学术会议、出国交流或课题研究上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那些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城市医疗机构在引进人才时,也应为这类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国家良好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也需要更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对基层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政策扶持,促使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推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对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 何林娥:基层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研究及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
  [3] 柳世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
  (责任编辑:柯秋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637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