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外来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依据城市融合相关理论,使用2016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城市融合调查问卷数据,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融入中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就业质量对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在组成就业质量的七个指标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自我发展和工作收入,说明外来人口融入城市首要的还是靠收入生存以及期望获得长远发展;工作环境及就业平等与城市融入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最终模型却未被列入,说明当前阶段外来人口所处就业状态依旧不佳,工作环境和平等理念尚未得到重视。
[关键词] 外来人口;城市融入;就业质量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5011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打破曾经的人口封闭模式启动劳动力全国流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生力军。《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172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629万人,常住外来人口为8075万人,接近四成,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40多年过去,外来人口由最初的候鸟式流动趋向稳定,“如何融入城市”取代“简单赚钱”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其城市融入以及影响因素,期望通过考察为政府管理外来人口、外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相关研究城市融入的学者提供实证资料及合理化建议。
1理论分析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城市融合是城市化进程的预期结果。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融入和社会融入方面,前者关注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的移民状况,后者关注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混合居住之后的经济及文化融合问题。如恩泽格尔(Enzerger,2003)[1]认为,移民进入流入地社会就会面临四个维度上的融入,即社会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拒斥等。布利克利(Bleakley,2010) [2]发现对输入国语言的熟练掌握程度,较大范围的影响国际移民与当地居民的通婚率,而且能够扩大移民的居住范围。史密斯(Smith,2003)和沃甘(Algan,2010) [3] 等都认为较好的就业状况、教育水平和较高的收入,有助于国际移民对迁移所在国融入程度。这表明就业质量和教育水平是影响移民融入迁移地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有关社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城市融入。早在20世纪90年代,田凯[4](1995)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就要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城市中相对稳定、长期的职业;合适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有助于他们形成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具备与当地人社会交往、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生活方式影响与当地社会的接触,继而接受并形成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研究呈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总体到细节的变化趋势。如何军[5](2011)使用江苏省4个城市调查数据,发现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阶层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以上研究总体反映出就业质量是影响城市融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业质量方面,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概念被作为就业质量的定义广泛引用:指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国内对就业质量研究影响最广泛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2011—2017),该报告提出的“就业质量指数”指标体系包含了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等6方面内容、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全面完整地评价我国就业质量状况[6](2011)。黄匡时[7](2018)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针对劳动力市场提出流动人口就业安全、工人权利、基本社会保障等相关解释。
由此可见,对外来人口来说,无论外部因素有多少,通过实现优质就业获得较好经济收入,都是决定其更好融入城市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继续研究就业质量对城市融入的影响作用。这里对城市融合和就业质量概念做出界定:城市融入指外来人口在发生地理迁移进入城市后,在文化、经济、心理和政治方面的观念与行为逐渐向城市社会的主流靠拢,使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同时也不会对城市社会的原有秩序造成负面影响的过程。在城市融入的几个主要方面中,经济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融入反映了融入城市的广度,心理融入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本文选择心理融入作为城市融入的替代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就业质量指反应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状况,从个体劳动者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本文以工作稳定性、工作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收入、职业前景、就业平等和自我发展七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影响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这里对就业质量影响城市融入做出理论假设:
H1:就业质量总量影响城市融入,起显著的正方向作用。
H2:反映城市融入的单项指标,都对城市融入起显著的正方向作用。自我发展对城市融入起显著的正方向作用。
2数据收集与检验
21 变量设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城市融入课题组在2016年12月进行的“北京市外来人口城市融合调查问卷”。设城市心理融入为因变量,采用城市荣辱观、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三项指标,设计“在北京生活工作也納税,认同自己的北京人身份”等5项陈述作为问卷题项;设就业质量为自变量,采用工作稳定性、工作机会等7个指标并设计相应陈述作为问卷题项。问卷格式为5等级调查量表,赋值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5个选项。
该次调查在北京市进行,调查对象为在北京市生活、工作,但却没有北京市户籍的外来人口。一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后删除填写不规范及明显缺项的样本,再经过整合调整,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256份,有效率84%。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22数据检验
(1)信度检验。为了保证量表的可靠性,本文采用SPSS210对量表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Alpha的值为0888,克朗巴哈系数大于08,且接近于09,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此量表对于了解就业质量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是有效的。
(2)效度检验。采用Kaiser-Meyer-Olkin(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验证量表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KMO样本测度值为0919,高于05的因子分析的最低标准,说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很强,问卷对于了解就业质量对城市融入的影響是有效的。
3就业质量与城市融入模型分析
样本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完毕,本文继续推演就业质量对城市融入的影响作用。
31相关分析
问卷调研使用5个题项测量城市融入因变量,这里采用逐项平均方式将5项数据规整合一,设为相关性项Y;七个反映城市融合入的指标设为相关项X。使用SPSS统计软件,以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就业质量与城市融合的相关性。就业质量-城市融入相关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所示。
表2数据显示:城市融入与就业质量的7项指标皆为正相关关系,且都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就相关系数来说,与除工作收入(0356)和就业平等(0343)略低以外,城市融入与就业质量其他5项指标的Pearson系数都在04以上,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性较强的一般标准。相关系数最高的是自我发展与工作机会,说明是否具有较多工作机会与较好发展前景,是决定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相对来说表现稍弱的工作收入与就业平等对城市融入影响偏低,但这个差距不是非常大,也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就业质量因素在大致趋势上与城市融合呈密切相关关系,假设1 基本通过检验。
32回归分析
以城市融入为因变量(Y),就业质量为自变量(X),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就业质量指标多达7个,故将7个就业质量变量与因变量一起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假设回归方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1)
其中X1~X7分别表示工作稳定性、工作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收入、职业前景、就业平等以及自我发展;β0、β1、β2、β3、β4、β5、β6、β7为未知参数,ε为剩余残差,与7个自变量无关。采取stepwise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
表3显示:7个自变量中只有自我发展、工作收入、工作机会、工作稳定性与职业前景5个变量进入模型。5个就业质量指标的共线性容差都大于01并比较接近于1,VIF都在10以下且数值较小,说明进入模型的5个就业质量指标与城市融入的多重共线性较弱,可以进行线性回归。进入模型的5个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率达到408%,F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皆小于或等于0001,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错,模型具有统计意义。
进入模型的5个变量不包括工作环境和就业平等,显然这两个因素对城市融入的影响不够显著。对回归系数显著性和数值的分析发现,所有变量系数皆为正数,说明就业质量各方面对城市融入的影响都是正方向;自我发展和工作收入是影响城市融入程度最大的变量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都在02以上与其他因素拉开极大距离,工作收入越高自我发展越好,外来人口城市融合的心理融入状态就越好。原假设H1通过检验,而原假设H2大部分通过检验。
4结论
综上,通过以北京市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的实证调研及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就业质量对以心理融入为代表的城市融合起着正向的显著影响。其中自我发展和工作收入是影响最大的重要因素,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进入城市的初期阶段,预期好的职业前景、获得丰厚工作收入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核心追求,也是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再谋发展的基础需求。
第二,就业质量中的工作环境与就业平等两指标,与城市融入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但作为影响因素所起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点在随后进行的跟踪座谈中得到验证,由于外来人口虽有融入城市的较强意愿,但现实中却处在事实上的弱势地位,他们工作就业的焦点更多关注收入而不是工作环境,平等待遇亦然。
鉴于此,本文针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提出以下建设性建议。
(1)城市管理者应疏通就业壁垒,完善外来人口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使其获得就业信息,为外来务工者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他们合法的工作收入。
(2)为保障外来人口获得平等就业机会,政府要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培训、学习投入,使培训机构的课程适合外来人口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外来人口培训管理制度。
(3)对外来人口加大管理,使其正当权益减少损害;要维护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注意维护外来人口的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注意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外来人口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梁波,王海英 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2):18-27,126.
[2]秦立建,陈波 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4(10):91-99.
[3]张小诗,于浩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J].现代教育管理,2016(7):115-119.
[4]田凯 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90-95.
[5]何军 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59,111.
[6]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等 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88-99
[7] 黄匡时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5):52-58
[8]郑娴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与测量的研究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5(15):177-178.
[9]王阳 我国就业质量水平评价研究——兼析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14(5):15-19.
[10]秦立建,陈波 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4,(10):9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9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