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和平教育的意义及基本理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和平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权教育、全球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等。和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不公正、拒绝暴力和防止战争,其教学方式是整体的、参与式的、合作的、体验式。在社会变革加剧、国际国内矛盾复杂的背景下,要求确立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和平教育的基本理念,即系统式教学理念、参与式教育理念、分享合作的教育理念和体验式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者相比,从事和平教育除了具备一般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外,教育者还应具有良好的情感的表达能力、公正地对待学生、善于处理学生间的矛盾纠纷等能力等良好的素质。
关键词: 和平教育;意义;基本理念;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83
1 和平教育的内涵
和平可以被定义为在人类生活的个体、群体层面上表现出的精神、社会、政治、道德和精神狀态。和平教育是运用教育的手段解决校园的欺凌、国家内部的区域冲突、种族矛盾,国家之间的战争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和平教育最终结果是人类从以自私、好斗、自我为中心、向以尊重生命、坚持基本善恶观等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转变。和平教育在内容和过程上具有多维性和整体性,和平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权教育、全球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等。
1.1 人权教育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在1948年联合国宣布《世界人权宣言》之后,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普遍将人权的概念引入教育内容中。人权教育有助于和平,尊重基本的人权为现代民主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尊重人权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宪政体制中,宪法一般都将人权明细化和法制化。但是人权作为“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宪法的作用是保障和实现人权的一种手段。通过人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权是自己最基本的权利,例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公正权,建立尊重人权的价值观,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不侵犯他们的基本权利。
1.2 全球化教育
全球教育被定义为能够帮助个人学习和关心其社区之外的世界,并超越文化条件、种族中心观点、看法和行为的所有计划、项目、研究和活动。全球教育理事会将全球化教育定义为“负责任地参与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的教育”。全球化教育应该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确立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核心价值和普遍原则;全球化教育是面向世界的,在生态、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教育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3 争端解决教育
在个人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难免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及时化解矛盾争端是和平教育的重要内容。争端解决教育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安全而有建设性的环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导学生成为和平缔造者,包括创造一个合作氛围,当产生矛盾争端时鼓励各方达成彼此可接受的解决分歧的办法。争端解决教育重在对青少年的性格培养,学习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危机场面的处理技巧,例如及时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误会产生矛盾冲突,可以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化解,以达成争议双方共赢的解决方案。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许多矛盾争端的产生以及扩大,是由于情绪失控乃至出现双方都不利的局面,通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为矛盾争端解决创造良好的基础。
1.4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国家或人口文化多样的国家开展的教育运动。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者群体相处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元文化教育通常被定义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并认识到不同群体的成就”。多文化视角的教学不仅鼓励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也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它促进个人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能够接受他人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消除本土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接受并且尊重不同文化的个人和群体。
1.5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关于环境、为环境而教育以及通过环境进行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环境破坏的影响:土地、空气和水的污染;森林和其他资源的枯竭;以及全球变暖。生态教育逐渐在受到重视是对生态危机在教育上的回应,人们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改变。生态教育寻求赋予人们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与自然和平相处,以便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以和平为导向的生态教育教导人们要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和平教育的现代意义
2.1 和平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道德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与和平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世界主要宗教传统、人道主义伦理、甚至原始的道德体系都阐明了激励争取和平的原则。基本的道德原则包不仅包括尊重人的生命,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形式。
2.2 和平教育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平教育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和平教育为许多问题提供非暴力、人道和生态的解决方案。战争是全球安全的主要危险,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它已经给无数代人带来了而且正在给许多地区人们带来不幸。战争导致了生活中许多方面的暴力的合理化,如战时强奸和性奴役和种族灭绝。人们普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战争成为追求国家利益的合法手段。战争还带来许多其他负面因素:增加军事力量、发明更尖端和更具破坏性的武器、发展间谍技能和技术和对敌人使用酷刑等。和平教育挑战了战争无法避免的长期信念,即暴力是人类天生固有的。和平教育改变社会公众对战争不可避免性的心态,并且提供可以解决矛盾分歧的替代方案,防止人类社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2.3 和平教育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
人格完善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结果。当遇到矛盾纠纷时,能够采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表现。通过和平教育使人认识问题更加深刻,避免片面化地认识问题,掌握各种争端处理的技巧,可以调节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平教育使人们明辨善恶,在处理各种事务上更加豁达,不会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认识到自己对家庭、他人和谁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正确选择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
3 和平教育的基本理念
和平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指进行和平教育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是对和平教育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理论与观念上的归纳。在社会变革加剧、国际国内矛盾复杂的背景下,要求确立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和平教育的基本理念,即系統式教学理念、参与式教育理念、分享合作的教育理念和体验式教育理念。
3.1 系统式教育理念
和平教育应该充分协调多种资源、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和平教育形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影响。首先,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仅设立专门的和平教育课程,对于已有的课程应该挖掘其在发挥和平教育上的价值。其次,和平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要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的作用,运用其丰富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使它们协调一致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第三,和平教育中应该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和平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避免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需要教育实践经验,需要洞察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具备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
3.2 参与式教育的理念
在参与式学习中,教师仅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身份出现,即使教师对某些问题有着明确自己的立场,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他们所讨论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室中遵守平等、民主等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下,他们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他人,增强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3.3 分享合作的教育理念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以学习者个性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合作学习意味着给参与者合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相互竞争。合作学习除了增加学习的动机外,还能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挑战个人主义,减少分裂和偏见感,扭转被疏远和孤立的感觉,促进了更积极的态度。在合作课堂中,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学习活动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的贡献。使学习者认识到,通过合作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合作的过程,这种习惯就会被带入他们更大的互动领域。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确立教学民主,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创造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排除师生交往中有损儿童自尊心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3.4 体验式教育的理念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体验教育是通过从课堂上发起的活动中处理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是一种“创设平台——自主体验——教师引导——反思校正”的过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对“和平”更深刻的理解。学习者从他们所经历的或活动中建立想法并形成自己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学校开展和平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2]章维慧.和平教育:我国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审视[J].镇江高专学报,2018,(03).
[3]郑文娟.和平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8,(02).
[4]董晓萍,金丝燕.以跨文化学建设推进人类和平与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7,(04).
[5]何齐宗,万发盛.关于和平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
[6]王正青,杨思帆,冲突时代的和平教育: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
[7]张鸿石.在高校开展和平教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8]刘邦春,孟娟.美国和平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2010,(06).
[9]张小群,徐靖喻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和平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