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公益实践是全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公益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性、专业融合度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提高。文章通过讨论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公益实践活动的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对策,使大学生公益实践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实践;专业特色
大学生公益实践是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所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事业的活动总和。大学生公益实践有别于普通的社会实践项目,是通过促成大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达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体现了我国"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宗旨。大学生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投身到公益性的社会实践中,不仅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发展有较大的帮助,还能起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良好效果。
一、大学生开展专业类公益实践的必要性研究
(一)公益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社会公益实践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为社会公益活动的主旨是倡导全社会“互相关爱,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内涵相一致。大学生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公益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新时期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在社会中引发积极反响,有效的改善社会风气。
(二)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公益实践与大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并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后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大。努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的成长目标,参加融合了专业特色的公益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最好的锻炼方式。将专业特色融入到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到书本以外更为真实的社会,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扩充实践经验,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存在问题研究
(一)公益实践项目同质化倾向严重,创新力不足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公益氛围越来越浓厚,各个高校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但是活动内容往往大量雷同,创新性不足。例如,科学理论类专业大学生往往将社会公益活动内容集中在农村支教项目,利用短暂的时间为偏远地区少年儿童教授知识文化;法学类专业大学生将活动内容集中到法律咨询项目,进入到乡镇向文化程度不高的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医护类专业学生往往是联合社区或乡镇向居民提供简单的体检和咨询服务。各大高校大学生公益性实践项目的同质化导致公益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在社会中形成影响力并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二)专业特色融合度不高,活动缺乏延续性
由于大学生公益实践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和高校相关规定的限制,大学生从事的公益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专业特色与公益实践活动融合度不高。在很多时候,大学生没有较好的渠道联系社会各个部门,各部门往往也没有真正的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导致活动即使开展了,也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将大学生的专业特色融入到公益实践中,使社会公益活动能起到的实质性帮助远低于其象征性意义。大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却没能发挥活动的真正作用,这也会大大挫伤大学生继续参与公益实践的积极性,导致公益实践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学校未能完善保障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很多高校虽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实践,但是在学校的各项政策中却没有体现出对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时间上往往会与上课、考试等教学活动相冲突,但是学校通常不会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而开辟“绿色通道”,导致很多学生在两难的抉择中选择放弃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大学生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专业的教师指导和专门的经费支持才能顺利的将专业融合进公益实践项目中。但是实际情况是,学校对公益实践的经费往往投入不足,导致需要学生自己来承担大部分的費用。而且专业相关的教师也很少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中,导致很多情况下学生比较有创意的专业融合公益实践的想法因为得不到专业的指导而无法成形。这些因素都会大大的降低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结合目前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现状和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公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公益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路径进行创新。
(一)学校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融合需要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包括经费支持、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平台的提供。大学生社会经历尚浅,各类资源人脉也不多,所以需要高校牵头,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公益实践经费专项,用于有特色的、有发展潜力的社会实践团队的运作。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考核专业融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发掘出有潜力、有社会价值的项目进行经费支持,鼓励项目成功进行。二是建立指导教师团队,用于指导学生更好的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公益实践中,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进行专业指导并提供帮助。三是协助提供社会平台,尽量为学生的公益实践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它的价值体现在能提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社会效应、社会保障, 并能为实施结果带来增值效应。学校在公益实践中建立资源整合机制,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对大学生融合专业特色的公益实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将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公益实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笔者认为,将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到公益性的社会实践中是最好的融合专业特色的方式。N大学是我市的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高校中交通工程专业有一支公益性的社会实践团队,该团队旨在传播交通安全知识、普及交通安全教育。这个团队的成员运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社区、学校、驾校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开发出用于交通安全教育的交通危险感知游戏软件,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手机与受教者进行互动。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家级比赛中斩获佳绩,获得了立项经费,促使团队成员进一步进行创新研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带到社会公益实践中。笔者认为,这个案例是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有机融合的最好的例子。将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到公益实践中,不仅可以较好的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公益实践中,还能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其成果还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这就实现了学生、学校、社会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一定要把参与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有机融合, 这样才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益性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鼓励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还能为大学生构建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研究,推动大学生公益实践与专业特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孙妍.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基于河南省的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代云.融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探究[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7.
[3]王宇超.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研究——以上海SF大学为例[M].上海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融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创新路径研究”(SZ20180432)。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5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