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证实践视角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色专业在建设时可采用循证实践的视角,强调以证据为本的专业特色定位、专业课程的特色化设置、采用循证专业教学模式等方式,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循证实践;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6-0054-02
  特色专业能够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专业人才,是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当前各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特色专业建设尚存在着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亮点不够、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循证实践视角入手,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在分析当前专业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当前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循证实践的理念及方法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也被称为“证据为本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医学,随后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等实践学科中倡导开来,是一种教育与实践范式,也是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1]。循证实践有三个构成因素,即研究者的研究依据、服务提供者的技术和临床经验、服务对象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措施以解决问题。以研究者提供的最佳研究依据为基础,利用实践者的临床经验或实务技能,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性来进行干预,这样既能够提高干预的科学性,也能够积累经验为下一次实践提供证据来源[2]。各个高校应用型专业应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证据转化”方面的努力,并根据当前大学生的不同特性选择教学方法,进行专业特色的建设,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人才输送到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岗位中去,这对于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进而实现满足社会需求和群众需求的目标。
  二、以证据为基础的特色专业建设
  以社会需求为取向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方向,在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形成指向性明确、能力突出的特色专业,进一步带动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要求下,现有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专业建设的特色定位
  特色专业应该突出解决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因此专业的“特色”设计和确定成为首要环节。
  1.明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专业特色定位的基础。基于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研究者等提供的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资料,包括经济、社会、福利、民生及脱贫等方面,这些数据和资料是研究者对区域性社会需要的一定把握和理解,是立足于当地实际问题提出的。为特色专业定位指明了方向。
  2.结合本地、本校、本专业实际,进行专业的特色定位。社会需求有很多,但是对专业建设而言,并不能在学科内、专业内都解决好所有问题,需要的是结合专业发展优势、师资实力、专业软硬件等,进行“特色”方向的确定,选定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优势方向和特色,以促进专业发展。如在当前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全面发展地方“候鸟式”养老、医养结合、跨国养老等服务,急需能够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大批应用型专業,并需要各个专业结合自身优势,以养老服务业为发展目标的特色专业建设,完成提供合格服务人才的目的,进而促进和推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
  (二)凸显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
  专业课程要结合“特色”定位进行设置。专业建设围绕着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定位后,课程也需要重新调整和设置,在保持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又能兼顾专业特色发展方向。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常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基础概论、理论和方法课程外,会全面开设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每门课程设置30—60学时,很少设置相关辅助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学习都不能深入,学生实务能力不能提高,在解决具体的社会需求和群众需求上也没有助益。这就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所取舍,突出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以特色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精深设置。如社会工作专业确定以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为特色目标,这需要进行一系列课程的调整和重新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外,还需要增加相关“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健康学”“老年心理学”“服务管理”等专题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整体知识储备,突出为老服务、以老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养老服务业的管理、筹划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也就凸显了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也是国外应对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设置方案[3]。
  (三)运用循证专业教学模式
  循证专业教学模式能够把专业的特色凸显出来,进一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在实践应用上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
  1.培养循证教学方法的思维和理念。运用循证教学方法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首要的是明确教师和学生对循证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认可,培养在教和学中的“以证据为本”的思维和理念。循证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程、教授课程时有所依据,还需要具有反思课程的能力,把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既能夯实基础知识,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一来,要求教师在课程教授时自动引入“证据为本”的思维和方法,不管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需要有据可循,并能够在课堂实践中转化这些证据。循证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能够根据所学专业问题和社会问题,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依据,实践专业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意见”,提升寻找“证据”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明确对课堂知识、实践技能等进行反思,进而成为具有“循证”思维和理念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课堂接受者[4]。   2.循证教学与研究并行。循证教学方法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证据并能丰富证据,需要做到教学与研究并行,进而完善和发展专业教学。教师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有依据的。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研究和论证,尤其是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结合指向性明确的研究基础和实务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应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讨论、教学观摩等)的方法研究和讨论,是学科专业正在实践的经典或最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实现特色专业教学的目标。同时,在应用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课程以及方法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形成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的研究证据,推动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3.根据学生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特色专业学习中学生应具有提高实践(包括写作、解决实际问题、批判及干预等方面)的能力,如此才能够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专业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而非专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特性和价值。以往的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中,研究者和教师提出了问题为本的案例教學法(PBL)、参与式学习、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会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供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使用。但因学生的独特性,同一专业不同界别的学生在对教学方法的反应和反馈上也不尽相同,有些方法适用于这一届学生,有些方法适应于下一届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这些教学方法的“适用”和“不适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时,结合知识点进行不同方法的准备,结合针对同一届教师间的教学谈论和经验交流,明确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比较有效果,进而调整教学方案,而非在同样课程同样知识点上使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性,在课程知识点上准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案,实现专业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这样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才能够实现教学目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总之,采用循证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发展专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强调“以证据为本”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更能夯实专业的“特色”基础,有理有据地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杨文登.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齐铱.主持人语 循证理念和方法:中国社会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J].社会建设,2017,(4).
  [3]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79-88.
  [4]窦影.实践循证教学方法 推动特色专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