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路径及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是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综合素质,拓展思政教育阵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奖励机制、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活动、探索社区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区服务培训体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等方面,探索并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新路径和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社区服务  工作机制
  一、高校青年志愿社区服务的内涵
  志愿者是指在没有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志愿奉献个人时间与经历,为改善社会服务和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高校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素养,具有服务主体的青年性,服务行为的自愿性,服务目的的高尚性以及服务目的的组织性等特点,其参加社区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为社区人员提供无偿服务,为社区内学生开展作业辅导,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组织社区文化交流,为有困难的社区人员提供生活及精神层面的帮助,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的调研活动等。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检验巩固青年大学生专业知识
  高校青年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从校园扩展到社区中,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服务,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来验证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在如今实习岗位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也期望通过社区服务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力,从而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于理论教学而轻实践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而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由校园阵地转向社会阵地,由理论灌输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对教育形式的创新,也是对思政教育阵地的开拓。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既锻炼了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青年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宽广,志愿者服务的时长也从瞬时性变成长效性。扶助社会的弱势人群,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积极的服务社区,通过对弱势人群的持续关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区人员的公民素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管理及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肯定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校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志愿者的选拔、管理及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针对志愿者的选拔、使用、管理、培训、奖励等方面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二是制定奖惩机制,利用规范志愿者行为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树立奖罚分明的形象,采取因地制宜的奖励办法,保持志愿者队伍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态度诚恳、工作认真、成效显著的志愿者个体和集体,增强高校青年志愿者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激发其服务热情,从而为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打下基础。
  (二)打造社区志愿者活动品牌效应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稍显不足,所以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依靠高校学生所具备的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社区志愿服务采取项目化管理非常有必要。例如,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青年志愿者自身实际来选择服务项目,并发扬光大作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升社会关注度。为了充分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潜能,应将目光对准那些具备一定特色且已经开展多年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更能接受大众考验,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更易于推广,将此类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向着社会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社区服务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要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志愿服务站点对于志愿服务过程的重要性,将志愿服务站点打造成场所固定、人员固定、工作设施齐全的服务阵地,加强社区与高校的联系,促进高校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满足社区人员的各种需求,使社区服务对象更具有针对性,防止社区服务流于表面。二是做好社区人员诉求的调查统计,合理规划社区服务内容与形式,立足于实际情况来解決问题。高校青年志愿者要主动和社区服务对象取得联系,整理本社区人员的需求,让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健全志愿者社区服务培训体系
  社区志愿者培训工作是做好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性的基础,社区志愿培训工作包括岗前培训、普适性培训等环节。其中,岗前培训指的是对新招募的志愿者开展工作流程的培训,帮助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普适性培训是指针对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待人接物、意外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之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热情周到、态度和蔼、语意准确、沟通有效。培训形式可以通过专家培训、朋辈分享、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为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建军, 杨晓伟,唐果.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总结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7,(07).
  [2]陈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现状与路径探析——以肇庆市Q社区为例[J]. 黑河学刊,2016,(07).
  作者简介:彭瑾(1980-),女,四川峨眉人,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8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