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劳动就业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通过阐释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以期用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劳动就业;因素分析;高质量就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6-0127-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分析影响就业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举措,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一、中国当前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改革持续释放红利以及稳就业、促就业积极就业政策的持续发力,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指出,2018年,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目标圆满完成,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新增就业情况较好。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 361万人,连续六年超过1 300万人。二是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三是岗位供给总体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局势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基本面。2019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 5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数量达834万人,就业压力更加凸显。
   我国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近10亿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复杂而艰巨。近年来,每年8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部分群体和地区再就业压力较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采取相应举措促进就业,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二、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实现充分就业,必须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就业方针,进行科学的决策。首要工作是科学地分析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首先是社会经济方面的,这是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在自然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影响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形式与结构、人口数量及素质、产业结构等。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必须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影响劳动就业的直接因素是人口,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就业者供给量,人口素质影响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必須加强人口管理战略研究,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和适度的生育水平。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能否正确确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就业的容量和结构,考察影响就业因素,必须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分析产业结构及发展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拉动能力是不同的。经济结构优化,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二)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复杂的、多面的、深远的影响。从长期动态来看,科学技术进步使全社会就业容量增加,对就业总量具有积极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力发展,从而使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于全社会而言,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增加了就业容量。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发生着重大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就业总人口中,体力劳动者占比降低,脑力劳动者占比提高,就业结构必将发生与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变化。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针政策、用工制度、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几个方面。为了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需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国情,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以就业为底线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更加积极的、充分的、科学的就业方针政策。用工制度是国家在招收、使用劳动力方面所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以固定工、合同工为主,辅之以临时工、亦工亦农、季节工、协议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管理的社会化,需加快用工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实现充分就业,需有适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工资制度是工资支付的原则和办法的总称,包括工资形式、工资支付、升级制度、转正定级制度以及各种等级工资制度。我国的工资制度,采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工资加奖励等形式。工资政策是党和国家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工资制度制定的,是处理工资问题的指导原则和依据。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须运用马克思工资理论,遵循按劳分配原则,适时调整和改革工资制度和政策,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保障。
   三、以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一)深入探究就业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关系
  从经济学的实质看,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科学的就业结构,使就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相匹配,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对维护我国改革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伴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的增长情况等。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新增人口要达到原有人口的消费水平,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要就业,都有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口一定程度的增长也能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人口与发展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增长需要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还要通过就业来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经济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吸收劳动力的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努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这是民生之本。    (二)高质量就业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充分利用当前就业稳定、就业质量提高的条件,应对外部不穩定因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国内需求增加。正确把握高质量就业的丰富内涵,在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提升空间以及发展机会等多方面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和就业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充分认识和掌握就业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就业稳中有升,劳动者和居民收入增加,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要着眼长远,广泛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高质量就业。
   (三)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采取更加积极切实的促就业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增加活力。突出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坚持不懈地开展就业培训,强化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素质。建立起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大军,以劳动力的质量驱动经济发展。积极的就业服务,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注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多措并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要想长期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振兴实体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持续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分析研究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结构、改革措施、就业政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支撑就业发展,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安余.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唐友清.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 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3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