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晴
摘要: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不能忽视的话题。通过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企业得以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确认和计量;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得以使利益相关方了解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整体效益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对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及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概述。接着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文末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处在一个复杂的经营环境当中。为了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企业还需关注政府、公司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会公众、自然环境等其他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诉求,在正常经营之外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根据企业社会契约理论,企业与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愿同意并相互受益的社会契约,履行这些契约即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由于企业不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单独存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积极维护起为获得物质财富的各外部前提,从而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此外,尽管承担社会责任短期内会为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则帮助企业树立了正面的外部形象,在公众面前培养起了良好的口碑。
通过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概括企业的社会责任:1.对政府的责任;2.对股东、债权人等投资者的责任;3.对员工的责任;4.对客户的责任;5.对供应商、经销商等供应链上下游的责任;6.对所在地区及社会公众的责任;7.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信息披露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还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自身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向外界揭示了自身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和收益,信息使用者得以了解企业产生的除经济利益之外的社会净损益。在公众等外部各方的监督之下,企业有动力完善经营方针、及时调整未来发展规划、积极地将社会责任纳入考虑,从而提高社会责任的执行效率。
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当前多数企业都会采取以下三种模式:1.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文字说明;2.对于可以量化的信息,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加以细化和补充;3.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对于那些所属行业污染较严重、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对自身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而言,则需编制 “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进行单独披露。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
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先后有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上交所发布《关于加强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但总的来看,监管机构既没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强制披露的规定,也未出台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与规范,导致当前的信息披露环境较为宽松。多数企业以经济效益为自身追求的最大目标,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索性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即便主动披露也不会收获过多利益,反而增加了其信息披露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导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并不高。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
當前多数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定性内容居多、定量内容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难以衡量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日常公益捐赠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此外,企业某些社会责任的发生可能基于非交易行为,如企业向外部环境排放了废弃物却没有遭到上级罚款,这些情况均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量化带来了难度。在监管部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由于取得定量信息会带来额外成本,多数企业没有动力进行数据搜集。
此外,不乏某些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作为美化自身形象的工具,在企业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大谈特谈,而对实际的环境污染、顾客投诉等负面信息进行有意回避,或对企业近期发生的重大负面性事件滞后披露等等,使得报告本身沦为“面子工程”,报告内容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当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仍旧是一项非强制性的、基于自愿的行为,由于缺乏必要的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不仅披露内容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便某些企业有意识地邀请第三方对其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内容进行评价,但由于评价主体不同(当前主要涵盖评级机构、行业专家、质量认证机构等),导致评价标准也不一致,难以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结果进行横向比较。
四、提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当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存在规范性不强、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即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难以进行比较。基于此,作为会计学的一项分支,社会责任会计也应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以便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展开。
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企业得以明确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具体范围和目标。就核算范围而言,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名目繁多,相关信息的收集、计量会给企业在时间和经济上带来不小的挑战。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范围。就核算目标而言,监管层通过发布准则对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提出强制披露的要求,这样便从制度层面上加强了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视,促使其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从原先的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向以各利益相关方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转变。 (二)建立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对那些所属行业为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劳动力投入的企业来讲,他们本身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风险。从立法层面,有《公司法》、《环保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与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制约;从监管层面,上级也要对其提出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
但在推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还需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自身生存尚且存在威胁,承担公益捐赠、员工福利等社会责任的难度相对较大,可以放宽对相关内容进行披露的要求。
(三)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政府等监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由于社会责任问题的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需要根据企业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政府、企业内审部门或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审计主体;其次,邀请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共同确定社会责任审计的范围和标准。通过推进社会责任审计,提升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允性、可靠性、可比性。
此外,监管机构应根据法律政策,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工作。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而对漠视社会责任,甚至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进行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制裁。通过激励手段,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五、结语
尽管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加强,但对社会责任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尚不完备,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尚不成熟。在缺乏准则与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当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普遍存在披露比例不高、披露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对此,本文提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建立自愿与强制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社会責任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等应对策略,以达到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提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迟旭升,李贺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11).
[2]林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福建省的观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01).
[3]左春芳,马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9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