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燕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的人为终极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和引领高校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现代模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学改革;以生为本;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84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环境和需要,未来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教育信息化。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和教学改革都应该遵循学校教育的特定规律,应该遵循特定的教育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以构建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和教育机会平等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和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教育价值观,学校需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在线课堂设计应该成为新技术环境条件下教师的基本技能。本文主要在对教育信息化内涵和目标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教育事业,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数据时代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因此,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为本,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效高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和愿望,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以“发掘潜质、激发兴趣、指导学习、成就价值”为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咨询师,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转换角色定位,同时还要在认知和技能上提升才能真正适应。学校要为教师构建能够实现人的智能和技术优势相结合的人技协同教育系统。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中教师和计算机各得其、优势互补,共同为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服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效果要用高校培养人才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要用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满意度、学习质量提升程度来衡量。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原则
  2.1 人本原则
  无论怎样,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都不能偏离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发展为核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始终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始终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的人为终极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任务。
  教育信息化为实现学生全面發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教学不仅可以传统的当面教授进行,也可以提供线上自主学习的各类资源,师生还可以及时便捷地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实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生态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是本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而且还要有能力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表达教学内容和管理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教育和交流手段也要不断适应和提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下自主学习可能会成为主流模式,每个人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要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核心。高校要鼓励教师面对新科技快速发展的挑战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培养对新科技敏锐的目光和跟踪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要鼓励教师学习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工作,提高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教学质量。
  2.2 系统性原则
  新型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泛技术转移推动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创新,媒介的“容器”和信息传播机制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所谓媒介的“容器”是指携带信息所使用的介质,信息传播机制是包括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技术、组织和文化条件等方面。传统媒介的容器主要有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信息传播技术主要有通讯类(驿马、电报、电话、传真等)和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信息时代的媒介条件和环境与传统社会有着天壤之别,新的媒介环境塑造和影响了人类社会关系和教育模式,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模式与同质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注重教育信息系统的系统性,要具有统筹规划和资源协调配置的战略思路,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更应该体现为人、机和环境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点与面、要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兼顾到学生、教师、技术和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匹配与协调,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的问题可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接受新事物的态度和能力方面会表现为极大的差异性,学校在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时要引领“人”与设施、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2.3 渐进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知识的讲授和知识的内化在时空上分隔开来,知识的讲授是将统一的内容进行“标准化”讲解,很难根据讲授对象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讲授,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Khan Academy”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是借助新型信息技术帮助大众获取知识的先锋,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确实,可汗学院的创建似乎颠覆了传统学习和教学模式,但要能真正利用好它的前提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劲的驱动力,显然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和普通学习者是不太可能的,需要有人引导和激励,并有源源不断适应学习者的新资源。   虽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高校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新的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相对迟缓;二是教育中的“人”的惰性所致,概括而言,本质上是人的问题,人们接受新事物都有过程,而且接受的程度和速度差异很大,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要注重解决“人”的问题并在逐步推进中使人与技术、与环境相协调发展。
  2.4 持续创新原则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正不断深度融合,为开发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突破时空限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高校教育信息化要“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3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思考
  很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已比较完善,如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有网络覆盖、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更好的虚拟资源和电子资源,但教育教学的方式和结构并没有重大改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和习惯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教育者和学习者对教育生态的变化不够敏感,对自身教与学的行为变化不够敏感,导致对教育信息化生态变化的适应性比较迟缓。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教育教学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提高师生适应新型教育生态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未来,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和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室如何布局等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让技术和教学更好地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利用教育大数据推进教育信息化,更加精准和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和需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而且已经进入数据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将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极其重要的宝贵财富,其中隐含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条件。作为知识资源的积聚领域—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走在其他领域的前面开展挖掘数据和分析数据研究,将教育相关的大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于创新发展教育教学方面。
  要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系统开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譬如,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学习者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要避免传统面对面现场教学中学习者为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负面评价而产生自我保护式的回应。又譬如,利用教育信息化系统克服学习中的“遗忘”问题。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是非常常见的現象,通常解决遗忘的主要办法就是及时重复。当然如果简单重复老知识就会像传统面授教学中那样让学习者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会失去在线课堂生动活泼的优势,所以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将已有知识框架为基础不断增加新知识,克服学习者在崭新知识领域学习费劲而低效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晓晓.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混合式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8,(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