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ST椰岛“卖房保壳”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佳慧

   摘要:自从2001年我国退市制度正式开始推行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也存在很多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于*ST椰岛变卖资产“保壳”事件的分析,探讨盈余管理相关概述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原因;对策
   一、*ST椰岛为“保壳”变卖资产事件
   海南椰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238,ST椰岛)。根据*ST椰岛年报显示,该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3553万元,2017年净利润-1.062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629亿元,同比降低3679.19%, 照此趋势,*ST椰岛将继续呈现亏损状态,面临退市风险。在此种情况下,*ST椰岛变卖资产“保壳”的帷幕拉开。2018年10月*ST椰岛通过在海南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南椰岛阳光置业有限公司60%股权以及椰岛综合楼,挂牌价格为4亿元,2018年11月7日,上述资产被西安天朗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接盘,摘牌价格4亿元。此种做法很可能使*ST椰岛2018年利润转亏为盈,躲过退市危险。该公司利用变卖资产“保壳”是典型的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
   二、盈余管理概述
   (一)概念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还存在争议,一方面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国内学者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二)目的
   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争取上市资格
   我国《证券法》规定,一家企业如果想要上市,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连续三年盈利,但往往很多公司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只有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升公司表面业绩,以此获得上市资格;而且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公司业绩影响,为了提高股价,企业很有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方式。
   2. 获得配股资格
   企业通过配股,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有利于资本结构的改善。但是只有当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规定时,企业才能参与配股,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调节净资产收益率以获得配股资格。
   3. 避免摘牌退市
   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连续三年亏损则会被暂停上市。企业为了避免退市,在亏损的第三年往往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增加企业盈利,使利润转亏为盈。
   (三)手段
   1. 应计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应计项目的管理。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复杂且多样,虽然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某些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时,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一种,并且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对于有些会计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公司管理者“钻空子”的机会,并且对于公司重新选择会计政策没有设置太高的“门槛”,而会计政策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的当期盈余,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会计政策再变更成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虽然能使企业收入与费用得以合理配比,反映公司当期的利润水平,但是它却不能确定未来的收入与支出,企业可以利用诸如待摊费用和应计项目等提前确定收入或者递延确定费用来调增利润,反之调减利润。这为公司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2.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操控生产与销售、处置资产、关联交易、股票回购以及增减酌量性费用等多种手段。这里解释一下处置资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资产处置就是指企业将其持有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或者其他长期资产的所有权有偿让渡给第三方,以此套取现金的行为。文中提到的*ST椰岛就是将其子公司的60%的股权以及椰岛综合楼的所有权有偿让渡给第三方,以此调节公司利润,达到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目的。酌量性费用是指公司管理者可以斟酌公司具体情况后加以确定,它不具有约束性,其支出额的大小由企业管理者根据生产经营方针确定,如新产品开发费用、广告费用、宣传费用等。这些开支通常是面向未来的费用,对当期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重要影响,所以当管理者认为公司业绩达不到预期效果时,调减酌量性费用是一种能增加公司未来业绩的盈余管理手段。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备有待完善
   通过上文提到的盈余管理手段可以看出,很多公司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全面而伺机钻空子,如利用变更会计政策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等。另外, 会计准则在制定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给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留下很大空间, 比如通过调节应付应收项目、存货项目等营运资金项目来调节应计利润项目,而这是现行会计准则和权责发生制下被允许且不太容易被外部报表信息使用者所熟知的, 进而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二)证券法涉及指标较少
   没有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衡量上市公司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法对于公司上市、配股、停牌等的规定,其衡量指标主要以盈余水平分析为主,所以公司为了能够达到上市条件,获得配股以及避免停牌会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而这些小动作往往解企业“一时之需”,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退市的“燃眉之急”使管理者注重当期盈余    很多公司管理者为了保持企业上市筹资的能力,为自身谋取利益,往往会做出有利于当期盈余而对股东无益的决策,如*ST椰岛公司因为自身发展的问题,前两年连续亏损,而第三年管理层“不得不”运用盈余管理手段调节利润,不然会面临退市风险,而这样的决策虽然可能会帮助企业“保壳”但是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并没有太大贡献,公司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并不是投机取巧可以实现的。
   (四)提高公司股价的诱惑
   股票价格不仅是公司资产价值以及投资价值的体现,也是衡量公司管理者绩效标准的一种指标。在资本市场,投资者把公司的财务报表作为获取公司经营情况的重要途径。投资者通过公司年报对现阶段经营业绩以及未来可能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决定他们对股票价格的预期,所以公司管理者需要使自己披露的财务报表拥有“华丽外衣”,传递给广大投资者公司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使他们对企业股票拥有更高的预期,提高公司的筹资能力。同时,股价上涨会给公司管理者带来绩效收益,为了提高绩效,很多管理者也很乐于对公司年报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五)壳资源的高价值
   我国上市公司上市条件审核时间周期较长,上市难度较大,“壳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它的高价值。公司上市后可借助壳资源,通过配股、增发股票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的融资。换句话说,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保住壳”意味着低成本、多形式的融资渠道。而变卖资产也是“保壳”最直接可能的方式,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对此趋之若鹜。
   四、对制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规,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完善相关证券法和会计准则,以前的会计准则通过一步步修改和完善,使现行会计准则对应计盈余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有效制约,但还是留有很大空间,而且会计准则不仅要考虑应计盈余管理的制约,也需要考虑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制约。同时证监会的监管主要侧重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方面,而对公司其他指标的监管存在疏忽, 这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因此, 证券法可以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对公司进行监管,不仅以净利润为主,还应围绕主营业务等进行管理,防止公司管理者利用指标的单一性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是否退市,不能仅依靠公司的利润指标以及公司亏损的年限,还需要考虑公司的偿债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公司亏损的原因和程度等财务指标。不仅如此,还需要提高“摘帽”门槛,现有的退市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但第三年盈利即可“摘帽”,这样的规定下,公司很容易利用盈余管理转亏损为盈利。关于摘除“ST”帽子的规定,需要设定更高的门槛,比如上市公司需要实现更长时间的盈利、延长考察年限或者减少“戴帽”机会等等。
   (三)增加应计盈余管理成本
   我国对上市公司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惩罚力小,公司违规成本较低,这些规定不能很好的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而且由于违规的收益大成本低,所以会加大*ST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所以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外部审计监督同时发挥作用,在责令上市公司整改的同時,应增加对违规盈余管理的惩罚措施,如提高现金罚款金额、暂停上市以及其他惩罚措施来提高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此类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盈余管理的发生。
   (四)使壳价值趋于合理化
   类似*ST椰岛这样的公司并没有违规进行盈余管理,而是通过真实盈余管理避免退市,从来继续享受“有壳”的融资优势。根据上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保壳”的主要原因是壳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实现IPO常态化等方式, 使壳资源不再那么稀缺,让其价值趋于合理化。另外监管层应对资本市场加强管理, 防范打击资本市场中各种各样的违规投机行为,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资本市场回归价值投资,使上市公司注重主营业务,脚踏实地,真正的发展实业。
   参考文献:
   [1]樊大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方法及选择[J].经济师,2018(11).
   [2]周子欣.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建议[J].北方经贸,2018(01).
   [3]陈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动机探析[J].金融经济,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