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盛凯 吕菲 张平华
摘 要:地方高校为培养高水平人才,普遍以工作室形式来探索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分析地方高校专业工作室产学研相脱节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四环节介绍在校企合作环境下构建专业化工作室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最后从协同育人、管理体系、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社会服务几方面进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1-0138-03
地方高校满足地方产业发展而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是学校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目标要务,如何为产业培养技能型、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一线生产、研发人员也是目前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出更好的学校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的特色发展,结合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地方高校以专业工作室形式来探索专业教学实践、企业生产实际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通过此模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人才的育人之道。
一、地方高校专业工作室的现状
工作室培养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作坊训练”[1],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各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逐渐演变成“工厂训练”和“工作室”。演变中,由于各国的教育国情和专业特点不同,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偏向性不一样,但是都具有一些特点,那就是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一)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教育在国内地方高校教育中持续应用、发展,工作室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削弱,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运行存在问题的工作室,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态。
1.重“研”——“空壳型”个人工作室。在此类工作室中,以教师个人名义申报工作室,以课题和科研项目研究为主,科研与生产、教学相脱节,无法实现紧贴生产实际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工作室运行经费除了课题项目经费外无其他来源。同时,此类工作室队伍建设薄弱,以个人运行管理为主,“空壳型”工作室因服务产业和服务学生的局限性导致此类工作室往往不能持续性的发展。
2.重“产”——“私人作坊型”企业工作室。在此类工作室中,将校企合作机制引入工作室的运行管理中,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过分强调产品成果的产出。将产品的生產过程不经教学团队加工和整合照搬到学生实训中,工作室内的学生变成该企业免费劳动力。教师也无法将工作流程转换成教学内容,产学无法交替,工作室变成企业的“私人作坊”,学校变成企业的外包公司。
3.重“学”——“大赛孵化型”学生工作室。此类工作室是各院校借助技能大赛培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工作室的形式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室以筹备和培训各类技能大赛为主,技能竞赛要求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虽然各类技能大赛紧贴生产实践,但综合性较强,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水平都有所局限,脱离企业工作室研究成果无法转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此类工作室只是各类技能大赛的孵化室,学生的学、教师的研与企业的产分离。
(二)产生的原因
1.运行经费欠缺。经费投入是工作室是运行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大多工作室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教科研项目拨款和自筹经费。很多学校没有工作室建设经费拨款政策,这就导致工作室所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资源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工作室运行发展困难。
2.目标功能单一。工作室建设中会有所偏重,或偏向教师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或偏向于市场产品的设计生产、或偏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设目标单一,未能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主线发挥工作室将“学校—产品—企业—市场”互融互通的功能。
3.管理机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方面,首先,考核主体单一,工作室由学校考核,学生由工作室负责人考核;其次,考核内容广度不够,单纯考核工作室承担教科研项目的能力、成果转换能力、技能大赛成果,缺乏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能力;最后,培养质量考核深度不够,指导老师的主观意见最为主要的评价,评价体系中少了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估。
4.企业联动机制缺乏[2]。企业和行业在工作室运行中缺位会导致工作室的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脱离生产实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企业、行业、学校有各自资源优势,也有各自利益追求,工作室与企业之间未能形成长久稳定的联动机制以实现共赢,从而将影响工作室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环境下专业工作室的优势
基于高等教育为生产实际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教学联系生产实际、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这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应运而生,成为高职教育主流的办学模式。校方发挥教学教育资源优势,企业发挥行业产业资源,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高校结合。同时,校企合作也不断地扩展外延,涉及到学校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就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技能大赛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学校教育科学有效的模式。在这样的校企合作大环境下,将校企合作引入工作运行管理和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引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教学实践生产成果由企业协助面向市场,在实训实践考核中引入行业和客户评价,教学实训内容与一线生产实际紧密贴合,有利于培养与产业市场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教学方式更加科学。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培养体系。通过模拟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工作体验感,工作室教师将企业生产实际转换成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对现行的教学内容根据生产流程重新整合,以生产实际规范和技能操作标准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原则,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三,运行模式更加创新。在专业工作室管理运行中,其运行模式将更加创新。通过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工作室运行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能构建线上线下创客平台,更好实现工作室创意孵化的能力,将产、学、研全面结合。
第四,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生产研发成本,增加创收。公益性的教育与盈利性的企业,通过专业创客工作室这一桥梁纽带,让双方互为依托互利互惠,各自发挥主体优势,增强主体责任,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实现共赢。
三、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进一步探索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为学校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为企业输送职业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是现阶段校企合作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深化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地方高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为了培养出能满足企业一线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升级需求的学生,在工作室人才培养中引入合作企业,实现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协同学校承担学生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训,企业将市场行业对人才要求引入工作室人才培养,根据行业动态和行业标准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培养对象准确对接产业岗位,同时将企业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和项目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校企双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构建管理体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管理制度的专业工作室,在长期的运行中会出现大量漏洞,如校企双方责任主体的缺失、培养对象群体的不稳定、教学秩序混乱、绩效成果评价不合理等。因此,在专业工作室的运行管理中,需要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学机制、学生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4]、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如教学机制中实施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教师负责校内理论、实训教学,企业工程师负责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等。通过专业工作室探索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将此经验成果有效推广,可为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借鉴。
第三,推动成果转化,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通过专业工作室空间和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创新创意收集,校企双方合作孵化学生创新创意的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通过实践提高教学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机制下专业工作室中,教师熟悉掌握工作流程,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致力于产品升级、研发,同时习得“双师”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四,指导技能竞赛,拓展能力提升平台。根据专业工作室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水平,广泛参加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技能竞赛。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生深入了解行业标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习得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参赛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在比赛中交流经验、掌握生产实践技能,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企业在比赛中合理运用自身优势,培养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拔尖人才,实现人才储备,合作共赢,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第五,共建教学资源,丰富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工作室教师在完成学校基本教学任务以外要承担工作室的教学、管理、考核等工作,分身乏力,难以完成教学资源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将企业引入专业工作室建设,企业发挥自身在设备资源、项目资源、行业资源、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双方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不断丰富专业内涵。
第六,提供专业培训,发挥服务社会功能。专业工作室不仅仅服务学生成才、教师提升、专业建设、行业发展,更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工作室成员服务意识。专业工作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岗前培训,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培训,企业工程师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發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将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专业工作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体制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方针,在学生素质提升、专业建设、体制构建、师资队伍水平、教育资源优化等方面都有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是值得地方高校深化和研究的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文波.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 盛明明.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困境及策略研究——基于湖南湘西职院叶水云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考察[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教学工作网,2014-05-02.
[4] 王芳,赵中宁,张良智,丁林耀,丁明伟,王兰军.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