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应新课改的要求,已經进行了教育模式和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教育革新将校本课程进行了推动和发展。但是在初中的教学情况中,因为学生的三观还没有正式的形成,对于社会以及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清楚,尤其是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够了解,这就导致了大量不珍视生命、不珍爱自我的情况发生,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观点,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并针对初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总结了几点政策,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初中生命 教育校本 课程开发 实践
在当今的初中学生教育领域,学生的教育方式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同时学生能否健康发展,也是能够影响家庭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生命教育能够将初中生的生命价值观进行塑造、引导,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可以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和含义进行深入的发掘,结合实际的初中教学情况,将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以保证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具备实际的实用性和教学意义。
一、生命教育课程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将生命的基本特征作为依据,将生命的发展基本原则作为基础,利用学生潜在的生命认知,通过科学化的引导,将对生命的意识进行唤醒,保证能够将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完善的构建,将学生的生命潜能进行开发,保证生命作为完整的个体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及内容
生命教育在进行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广泛的定义为四个方面。
生理方面教育: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身体变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保证在初中阶段能够合理的对待青春期阶段;
心理方面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积极的面对人生的改变和价值观的树立;
生涯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社会方面教育:将学生明确的认识到作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以及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从狭义方向来讲,生命教育课程从认知方面、情意构建、行为发展以及价值建立的四个方面进行目标的创建。
认识方面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并将认知从自我转换到社会以及自然中;
情意方面着重建立学生的品质品德,树立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换位体验的能力;
行为上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规划、应对挫折的技巧和能力;
在价值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的树立,并保证能够在生命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建立积极的意识和思想。
针对初中学生的思想认知,生命教育主要在内容设计方面,以认知和引导为主,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萌动教育、毒品安全教育、法律认知、生命安全、重大传染疾病防治、环境保护以及国际知识理解等。
三、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的途径
(1)课堂学习。生命教育的理念主要依据课堂讲述,进行渗透式的知识普及,在进行课堂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思想,例如在进行《斑羚飞渡》文章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要对生命具有敬畏之心。
(2)课外教育。不同于课堂内部的渗透式生命教学,在课堂之外可以进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户外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解决遇到的困难,并让其对社会上的危险行为进行初步的认识,保证其拥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知识。
(二)实施的策略
(1)三个层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其教育手法和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在基本的教育层次方面,要依据引领、指导、欣赏的三个层面进行教育,引领学生对生命教学产生兴趣,再指导其进行学习体验,最后能够形成对自身及他人/物拥有欣赏的思想意识。
(2)四个注重。保证生命教育能够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学生自身知识技能的应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感;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能力。只有将这些方面进行把握,才能够保证教育效率。
(3)五个善于。授课教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手法,带动学生的生命共情能力;善于把控自身的引导者角色;善于将科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善于创新灵活的教育形式;善于除旧迎新,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的原则
生命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五种原则,才能够保证教学手段行之有效,保证学生全面的吸收教学要点,并将其转变为自身的意识形态。
生命教育要坚持教学开放性,保证学校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与社会紧密接触、校内外相互合作,才能够保证学生对生命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坚持措施针对性,结合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方式,保证针对性强,实行效果好。坚持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保证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够推动自身的学习发展;坚持知识普及型,教育应该面相每一个学生,不搞独立,不搞针对,确保全方位教学;坚持知识应用性,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自行的将知识应用进自身的发展中,保证学生具备创造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总结语
生命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的载体,能够使“人”作为从单一变成整体,使生命的层次变得更为丰富。在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过程中,学校是重要的知识传播系统,首先要将生命教育对于人的作用进行深刻的了解,才能够在教育体系中构建出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手段的制定和创新,保证生命意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塑造,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解决人与社会、与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雪,王艳辉,李董平等.校园氛围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5).
[2]李建军.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2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