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效互动大学数学课堂构建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瑞林 耿建敏 刘月芬

  摘 要:增强大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作为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学/发展为中心,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改革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情,采取先进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改革课业评价方法,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占比,激發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提供学法指导,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实行分层级小班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基础和发展的课堂;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刻苦学习和参与课堂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堂参与;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85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积极主动高效的课堂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数学是高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较好的数学素质也是当今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各专业人才必备条件之一。然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感到困难,课堂参与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积极主动的显性参与频率较低,消极、被动的隐性“倾听者”占多数,更有一些同学游离于课堂之外,走神、玩手机、逃课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的参与课堂教学,让大学数学课堂动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实行分层级小班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宜自身能力和发展的教学课堂
  目前、数学的教学班普遍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所组成的大班教学,学生动辄九十多人或者上百人,甚至更多。在人数如此众多的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能力难免参差不齐,在文理兼收的经管类各专业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较为复杂的学情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实现带来困扰,课堂参与的广度、深度、频率等难以把握,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呆板、沉闷、缺乏互动交流的课堂是糟糕的,但即便是气氛热烈的课堂上我们也会发现不少被动的倾听者,特意点名的提问得到的多半是“不会”或者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解答。其实、身居课堂之中,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无法参与其中、无力、无奈对学生也是一种煎熬。因此我们建议,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实行分层级小班教学,在学期之初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或者举行分层级考试。让学生身居课堂之上,能够紧跟课堂的节奏,真正的参与其中。当然,这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和协调。
  2 做好中学到大学的衔接过渡、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内在动力
  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成正比,刻苦、努力、上进这些词语往往属于那些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的同学。一直以来,考入心仪的大学都是我们学生、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随着这一理想的实现,我们的同学表现各不相同,一部分同学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课前的占座到课堂的积极参与,无一不透露着一种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热情不够,动力不足,表现出的是随意和茫然,从课堂上的参与、互动,到课下的询问答疑,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难道这真的是“学懂了”“学会了”没有问题吗?批改作业时那连续几份一模一样一字不差涉嫌抄袭的作业,差强人意的及格率,说明着学生对自身要求的放松、降低。诚然,相较于中学数学来讲,大学数学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讲有其难、深的一面,但努力程度比得上或接近中学阶段的同学能占几成?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升入大学是对我们过去的刻苦学习生涯的一种肯定,大学更是又一个学习时代的重要开端。大学不仅仅是就业,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要有更高的格局观,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否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能否留下点什么、能否大放异彩的重要基础。勉强及格,低分飘过,是对自己大学时代、青春时光的肆意挥霍、浪费。优异的成绩、满满的收获,是终身学习时代的重要知识储备,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加强自律,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深度思考的探索中,积极互动、交流、争辩的氛围里收获信心、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素质。
  3 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
  笔者曾经在自己教授的2018级计算机专业3、4班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题目是:你是否能做到经常性的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能否在一章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是否制定学习计划。调查结果差强人意,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人数不足20%,大多数人的课后复习仅限于完成课后作业,不能做到对于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更有同学表示,只是在老师收作业之前才匆忙的应付,如果不是必交的话,就置之脑后了;而能进行阶段总结、复习、反思者寥寥无几。
  应当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总结、梳理反思这些并不属于课堂参与的范畴,但是,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课前预习有助于对老师、同学的问题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深入的思考,增强与老师、同学间互动的高效性,课后及时复习、练习、反思、总结、阶段性的梳理既是对前述所学知识的夯实、巩固,使我们在每节课上所学略显碎片化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脉络清晰分明,同时又是后续知识的学习基础,这在特别讲究严谨性、逻辑性的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课上跟不上老师同学节奏,正是这种知识层面的混沌,或者说是“断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中学阶段由老师制订学习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行为转变为自我约束意识下的有计划的规范学习行为,避免随意性。当然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谆谆的教育,老师应当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对于发布的课前问题,课后练习、总结,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同学予以反馈,这种反馈可以是整个班级的,也可以是随机点名的。这样,不仅学生课堂参与的信心、能力、效率、质量将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逐步加强。   4 改革课业评价方法、提高过程性评价在课业评价中的占比,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以往的课业评价,我们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成绩占比一般是二八开,平时成绩的依据是考勤、作业和平时测验,不管是期末考试的标准化试卷还是平时的测试、作业,均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考试题可以说是练习题、例题的翻版,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学生忽视对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逻辑的理解和关注,倾向于对公式、例题的死记硬背、模仿照抄,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期末考试前的疯狂刷题,所谓稍有变化,换种方式就不会。其二,这样的知识评价也未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课业水平。一般看来,分数相同的同学,其学习水平也应相差不大,其实未必如此。同样是80分的成绩,有的同学是诸多小的疏忽、一点点小的失分累加所成,如计算中的正负号、不定积分任意常数漏写等等;而有的同学是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反应在卷面上就是整道题的空白。其三,在课堂方面,由于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明确的监测和评价要求,学生对个人的课堂表现不够重视,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缺乏互动,沉闷气氛随之踏来,主动回答问题和提问更加不太可能,即使是在貌似气氛热烈的课堂上,我们也可观察到,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总是固定的那些人,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隐匿其中,成为课堂中的隐形人、边缘人。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提高过程性评价在课业评价中的占比,使课业评价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在评价的内容上,除考勤测试外,要明确课堂表现的评价要求,如回答问题、提问、参与讨论的次数和质量要求等;在评价的形式上,打破以往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的单一模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样形式,每一次的评价均予以明确的分数界定,反馈学生使学生明白评价的标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活跃思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5 改进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让大学数学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主导开展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有重要影响。
  当前,大学数学课堂主要是传统的讲授模式,问答型课堂。一堂课下来,老师走下三尺讲台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是我讲你听或者是集体的问答,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发问、讨论、争辩的机会、时间、空间很少,课堂的互动性差,课堂参与的质量不高。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点:一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习惯;二是教学理念上出现了偏差,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一个“教”字上,教学仅仅成为知识的单向传递,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即例题的机械模仿,忽视了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素质,这些更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尽管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的;三是对于当今大班教学的情形下,组织开展课堂互动、交流、探讨的难度,课时保障,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的担忧。在这三个原因中,教学理念是主要因素,因为一切教学行为均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因此,提高大学数学课堂参与的质量,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作为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真正认识到一堂掰开揉碎、面面俱到,我讲你听,只需机械模仿记忆的课并不是一堂好课,一场不能领悟深刻的数学思想、掌握深刻数学方法、不能培养良好数学素质的学习,其结果也只是会解几道数学题而已,难言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懂”。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学/发展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以此标准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内容上,例题、习题的选择、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情,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准则,难度适中,即不过分容易、缺乏挑战,造成兴趣缺失、乏味,也不难度过大、百思不得其解、丧失信心,跳个高能够得着,始终保持课堂的吸引力,让到课成为学生自觉自愿和欣然往之,而不是考勤的不得已,要让学生不仅身体到课,思维也到课,参与到课堂之中,消灭玩手机、走神等现象。
  在教学形态上要与时俱进,改变固有习惯,不是“我来告诉你”,而是“你来探究学习到”,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给学生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让大学数学课堂真正的动起来。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探讨的机会,并不是完全不需要老师的精讲细说,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遇到的“坎儿”需要教师的纠正、提醒、引导,而那些具有深刻数学思想的概念和方法就更需要老师来讲深讲透(如极限定义、微元法等),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甚至会感到无从下手的实际问题归纳出数学问题的内容,也同样需要在老师细致的讲解下通过模仿、练习加以体会和掌握。总之,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呼唤气氛热烈的课堂,同样我们也需要老师逻辑严谨、讲解清晰,启发引导下深度思考,思维高度运转的时刻,任何一种教学形态的选择,都需要结合内容,结合学情,但都要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课时是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实际上仍然是习惯和理念的问题,我们不能沿循以往的所有内容都要由老师课上来讲的惯性思维,给学生适当施压,将课堂延伸至课下,学生自学能得到的就不必一定带到课上,通过慕课、微课和及时的辅导跟进来完成,这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完全可以实现,则课时问题可以解决。
  另外,大班教学的确给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开口带来困难,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慧斌.大学生课堂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4,(11)56,64-71.
  [2]赵辉.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关键教学因素——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和开放式调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4):34-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5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