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升互联网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互联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如今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互联网经济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各国现有的政策、法规、市场条件、国民素质等,都还无法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经济的竞争力。在分析互联网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上海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征及其竞争力,剖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竞争力;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F4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132-03
引言
随着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互联网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此背景下,研究进一步提升上海互联网经济竞争力,以“互联网+”为驱动,促进上海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经济跨界融合的思路和路径,推出更加有效、更具竞争性的创新举措,以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经济发展特征与竞争力评估
互联网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从经济形态上,它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的主要形式,又称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互联网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衡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提出互联网经济国民收人和互联网经济就业这两个指标。这项研究把对互联网经济的度量,分为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步,针对属于互联网经济的收入和就业,建立一个概念性框架和分类。由于互联网经济中商业运行的方法可能完全改变,因此,该项研究确定以核心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涉及互联网经济的公司进行分类。第二步,依据这种结构,使用下列方式对与互联网经济有关的公司、收入和就业的分类,称之为互联网经济指标的四个层次。第一层,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标;第二层,互联网应用指标;第三层,互联网中介指标;第四层,互联网商务指标。
二、国内外城市互联网经济发展综述
从互联网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互联网较发达城市入手,总结其发展互联网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新形势下上海市提升互联网经济竞争力提供有效借鉴。
1.国外国际化城市互联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纵向分析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國等互联网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从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扶持、人才支持、立法安全保障等维度的横向比较,探寻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
2.国内较发达地区互联网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对比浙江、福建、深圳三个全国互联网发展较先进的地区发展模式,为提升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三、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及竞争力评估
目前,在金融咨询、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生活咨询等领域,上海已在全国形成领跑优势。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特征。
1.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与世界其他的大都市一样,上海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海拥有一大批的互联网企业,丰富的高校资源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上海具有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上海信息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表明,当前上海发展网络经济的挑战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同时,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二是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亟待改善。表现为,融资难度加大和高端人才困乏。
2.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估。了解上海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定位,对于上海提升互联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对相关行业专家、互联网企业、上海政府部门等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互联网行业主要情况。再通过对相关公开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整理。从上海城市经济、政策、人才和创新能力、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创业环境、企业发展状况、网络规模质量等方面对上海互联网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估。
第一,国际竞争力评估。一是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方面与国际城市相比存在差距。美国提出的智能制造和德国提出的工业4.0技术,都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从而实现传统经济方式的转型。二是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城市网络服务状况、网络平台建设、公共数据等方面,与国际领先的城市相比,上海在这些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上海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存在差距。
第二,国内竞争力评估。一是互联网与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进展。上海黄浦区将互联网与金融融合,杨浦区将互联网经济与教育产业相融合。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二是互联网金融位于行业领先位置。上海互联网经济企业众多,业务类型繁多,已经推出“易联天下”“当天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三是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国内城市。《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中我国智慧城市排名前五位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重庆,上海在城市智慧发展方面处于领先位置。 四、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以网络经济增长理论、长尾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并结合上海互联网经济的新环境,剖析上海发展互联网经济存在的瓶颈问题,为提升上海互联网经济竞争力提供思路。
1.缺少互联网经济核心龙头企业和相关服务配套企业。上海信息化起步早、基础好,在国内保持着一定领先优势。虽然目前上海各种互联网业态都有,发展水平也不低,但是上海还是缺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同时,上海也缺少从事大金融大数据处理、金融云平台服务、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服务等相关企业。
2.上海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和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不够。完善的配送体系对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这三大流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信息流成为主导,资金流和物资流以信息流为中心,围绕着信息流运动。对标全球城市五大流量(货物、服务、资金、人员、信息)中,2014年上海的前三项都进入了全球前25名,但人员和信息流没有进入,折射出上海在整体商务环境、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及信息集聚方面的不足。
3.机制体制不灵活,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上海的市场非常规范,在国家没有统一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对待新生经济形态显得机制体制不灵活。另外,目前通行的法律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体制上的,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了。但是,这些庞大、繁杂、严密的法律体系显然并不完金适用于网络经济的新形势,网络安全问题可能直接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危机。网络安全瓶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国与国之间几乎无约束地迅速传播信息,其速度与规模对传统法律体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五、上海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互联网+”战略推动下,现行的商业模式、管理体制及商业环境已无法满足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互联网经济竞争力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1.提升基础网络建设水平,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建设与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光纤到户普及率,实现上海市范围内的互联网多种接入形态的无缝覆盖。推进和完善上海无线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建设和扩展热点地区的Wi-Fi覆盖,进一步推进4G网络的覆盖建设,借助国家推动三网融合快速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向NGN、IMT、NGB的演进,推动IPV6和下一代網络的发展,构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发展。要进一步推进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取消对国内外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的市场准人限制和地理限制,鼓励和支持有线电视网从事网络业务和各类网络服务,鼓励国内电信企业或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电信市场进行资产重组。
2.完善资源配置并积极推进信息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网上交易市场环境;开展政府对企业(G2B)的电子商务业务等。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信息产品和服务从低端到高端的逐级攀升;在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与世界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
3.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和部门间协调。鼓励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政府的工作着力点是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具体措施包括: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要迅速从以审批为主的传统模式向过程监管模式转变,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等。
互联网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政府管理往往滞后,发展网络经济,要求制定统一的规则,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开放、创新、宽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雁娇.基于互联网经济的产业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 姚伶俐.互联网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3] 谈燕.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N].解放日报,2014-07-15.
[4] 郑新业.从“互联网经济”的特征谈起[J].经济管理,2014,(5):24-26.
[5] 霍洪田.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J].经济导刊,2009,(9):38-39.
[6] 耿良普.网络经济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