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产业升级互动作用机理的理论阐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是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主要是指城镇化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还能强化相关产业技术创新。阻力作用主要是指城镇化的建设带来的农民工大量增加、城市空间迅速扩张、耕地被大量占用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以及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升级可以优化城镇功能,改变城市的就业结构,从而为城镇化的推动增加活力。基于此,分别阐述城镇化对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升级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升级;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7-0139-02
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新的发展要求。这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新型城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将其打造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中国从世界经济大国转变成经济强国,这两大引擎的带动作用也至关重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及其研究现状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改进产业框架,实现产业资源的科学化配置。现如今,我国的产业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不但体现在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更体现在产业本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比如,农业产业底子薄,耕地资源使用率低,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工业产业效率低,工业资源分配不均匀,工业劳动力供不应求等;服务业的落后性则更为突出,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严重不一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此外,我国半城镇化问题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即户籍系统不健全、土地制度不完善、财政体系落后等。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提升产业的科技化实力等。
當前,学术界对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产业经济、理论经济学科的热点。但是,城镇化和产业升级二者之间互动的作用机理分析尚不够明晰,很多学者的研究焦点仍主要在传统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上。此外,当前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上已经与传统城镇化有了较大的不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产业升级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二者的互动机理是很有必要的。
二、城镇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推力作用
1.城镇化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所具有的集聚性相对较强,其中,区域人口、信息等都属于其聚集范畴。一般而言,城镇经济实力越强,各要素的集中程度将越高。在城镇化快速向前推进的阶段,极化效应会使城市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越来越明显。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产业集聚现象,主要是由城市快速发展而促成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投资加大,不同产业、企业都开始进驻城市。而企业进驻城市所实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会形成正的外部效应,因而其生产设备将进一步完善,生产产量增加,此时成本却逐渐减少。不同产业、企业都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在人才集聚方面,农村人口的转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系统和雄厚的资本等又会使大批人才来到城市发展,他们会为城市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优秀理论等,进一步为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城镇化进程能强化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城镇化和技术创新需重视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从理论角度来看,城镇化往往能极大促进技术的有效进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人力资本水平会得到明显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会集中整合,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和溢出的速度增快,技术创新的动力会大大增强,继而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也将全面开展。
首先,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城镇化水平越高,一个城市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就会越大,空间集聚效应会越明显,技术越容易扩散,技术创新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技术的创新在大城市更容易出现。一般来讲,一个城市的规模越大,它用于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也越大,而大城市自身就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基础。其次,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还受到区域经济水平、区域资源、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等影响。此外,良好的政策环境也能为区域创新产出提供支撑。
(二)阻力作用
城镇化的建设能为地区创造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工大量增加、城市空间迅速扩张、耕地被大量占用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当前,房价、土地价格、劳动力工资和资源品价格等均在快速上涨,城镇化过程所需的成本不断提高,这极大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例如,房价的过快上涨使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这极大地扩大了城镇化的实际投资规模,同时,过高的房价抬高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门槛,降低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热情,降低了城镇化的速度,并导致难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使城镇化进程出现“瓶颈效应”。一旦区域产业升级所必需的要素和市场需求减少,就会真正阻碍区域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极易出现相关企业成本上升、创新动机减弱等问题,从而限制产业的空间外拓。
此外,随着城镇化速度过快,会造成一些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落后地区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且其资本、劳动等要素通过回波效应又会流向发达的中心地区,循环往复,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年上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收入上的差距可能引起社会不公问题,继而造成区域社会不安定。区域之间收入的过分悬殊造成了“马太效应”,会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对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一旦城镇的服务功能不强大,则很难支撑当地城镇产业的发展,不能增强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升级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一)产业结构升级是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来源
1.基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进区域城镇化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如前文所述,城镇化进程有明显的产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服务业发展也具有明显的聚敛性特征。现代服务业对于消费者所在的消费地具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较高的市场需求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正逐渐受到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与成本较高的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更能在长期中保障城镇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实现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又是资本从自然资本为主到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为主转变的过程。伴随着产业结构演变的是对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大大加强了城镇地区通过极化效应对优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人力资本的结构也会不断升级,这将对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非常有利。
(二)产业结构升级能改变城镇就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主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而转变为城镇人口,这是以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为前提保障的。很长时间以来,第二产业为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正在慢慢減弱。因为,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类型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使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就决定了第三产业应更多地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也能为从农村转移的劳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时,一部分劳动力被第二产业吸收,另外的一部分被服务业所吸收。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改变城镇的就业结构,进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此外,农业部门与非农产业部门的回报本身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会使得劳动力更倾向从回报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向回报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就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推进。
(三)产业结构升级能优化城镇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包含的内涵很丰富,它既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变,又包括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变。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它要求不仅要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还要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产业结构升级恰恰能为此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第一,产业结构升级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雅的环境、健全完善的社区、顺畅便利的通讯等等,能大大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第二,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被提供出来,同时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更加优质,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利保障,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城镇化的内涵,带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能带动服务业发展,而服务业有很强的聚集效应,这将不仅影响城镇内部,同时还会影响城镇周边地区,进而扩大城镇化的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董绍增,张亮,赵雪迟.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02-203.
[2] 孙亚云.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1-50.
[3] 黄雅颖.厦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互动机制探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3):1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5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