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建筑工业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在《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六类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着重分析其中的“人员因素”。根据被调查专家的意见,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人才现状,构建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为我国建筑工业化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发展现状;人才现状;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15日
   在《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了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六类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员类因素”包括: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部品、构配件生产经验的生产人员;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建造经验的施工人员;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监理经验的监理人员。可见,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很缺乏。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该领域的人才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本文综合了被调查专家的意见,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国家高层更是提出了“10年30%”的目标(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建筑工业化产品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传统建筑行业业态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建筑业旧业态具有:高增速、大规模、多机会、低利润、旧模式、恒盈利的特征。长期以来,建筑业吸纳了大量企业和人员,但是,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行业内分化将变得激烈,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企业和从业人员退出。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不下5,000万人,队伍非常庞大。传统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而建筑業走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
   工业化建造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意味着,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今后建筑业将不再时兴“人海战术”了。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人才现状分析
   根据被调查专家反馈的意见,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人才缺乏,具体体现在:
   (一)项目管理人才缺乏。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是“推广工程总承包”。而建筑工业化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对于开发企业来说,调整自身组织架构;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包括招投标制度和工程分包模式;健全关于建筑工业化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管理体系;增加与设计单位、构配件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形成一个产业技术联盟,从而提高未来的业务承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也对该领域从业管理人员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二)技术人才缺乏。工业化的设计流程和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和施工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并为行业信息化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掌握BIM技术并了解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和施工工艺技术的人才严重不足。
   除了BIM技术之外,其他新兴技术,如3D打印、VR技术、物联网、建筑机器人等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需要该领域的从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认识这些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价值。
   (三)传统工种人才变化。建筑行业传统工种通常包括木工、泥工、水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抹灰工、腻子工、幕墙工、管道工、混凝土工等。做建筑工业化后,一些墙体、楼梯、阳台等部品构件在工厂中就已经制作好,工人的现场操作就仅是定位、就位、安装及必要的小量的现场填充结构等步骤,所以木工、泥工、混凝土工等岗位需求将大大减少。同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后,多采用吊车等大型机械代替原来的外墙脚手架,所以架子工也将无用武之地了。吊车司机、装配工、焊接工及一些高技能岗位可能愈发具有需求量。
   (四)参建人员配合不协调。由于建筑工业化项目参建各方人员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经常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水平。例如,某建筑工业化项目,甲方第一次做此类项目,设计院也无类似项目设计经验,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则是有经验的单位。由于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项目实施中各方各行其事,设计和施工单位不服从甲方和监理单位的管理,协调不畅,信息不透明,形不成合力,最终导致了项目目标流产。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行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比较缺乏,并且参建人员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因此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参建人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该领域从业人员如何提升自己,做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三、人才缺乏影响分析
   根据专家建议,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将会对建筑工业化项目整个建设过程造成影响。首先在设计阶段,人才主要指的是设计管理者和具体设计人员。设计管理者的业务素质高,则能很好地与开发企业、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等沟通协调,做好设计工作任务安排和进度把控,并能很好利用BIM等先进技术平台开展工作;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较高可以做好不同专业工程设计人员的协调工作,减少设计错误,尽量避免设计变更,保证设计质量,顺利实现工程设计目标。其次在生产阶段,人才主要指预制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管理者和具体生产人员。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钢筋绑扎、构件砼浇筑与养护直接关系到构件生产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到项目质量的优劣。最后在施工阶段,人才主要指的是施工项目经理和具体施工作业人员,施工人员技术成熟不仅可以在构件吊装上避免对构件产生损坏,同时可以使构件连接更加紧密、牢固。建设方和监理方人员则可以从目标控制各个方面加强参建各方协调,确保信息畅通,减少项目建设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建筑工业化项目成功建设意义重大。    四、构建建筑工业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针对以上情况,专家提出培养建筑工业化相关人才不是光喊喊口号,不是简单的产学研结合、整合产业资源就能解决。我国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目前处于无师资、无教材、无市场、无组织的尴尬局面。因此,首先可以从培养制度入手,企业可以在内部制定一些激励机制,如适当提高薪酬,扩展晋升渠道等措施来刺激员工对于提高自身管理、技术能力的动力,同时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投入,如施工阶段的多数工人知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薄弱,进行构配件连接点及工序穿插的操作技术大多还是现浇式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工人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与技术培训,保证施工进行时的质量水平,达到组建本企业内部人才库的目的。此外,在企业外部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纳补充高素质人才,还可以加强与一些具有较高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以达到培养自身人才的目的。重点构建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一)需要培养技术管理复合型领军人才。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人才既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这正是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急需的人才。领军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知识涵盖面要广,不仅熟悉建筑各专业设计,还要熟悉预制构件生产、施工、验收、装修等,同时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在管理方面,要有前瞻性,具有项目质量管理、成本意识和风险管控等能力。
   要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可以从设计院、科研院所、施工企业选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通过专门的集中学习培训,学习建筑工业化相关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会议,最好是能集中一段时间到国外进行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消化吸收,结合中国现状,形成适合国内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领军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化的顶层人才培养,做好顶层人才培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建筑工业化人才梯队。由这部分领军人才直接从事建筑工业化项目实施和管理,并形成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得建筑工业化行业人才的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二)培養建筑工业化相关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筑工业化技术是各专业集成的技术,同时也是设计、构件生产、施工集成的技术和管理过程。应积极引导设计院、工厂、施工的技术人才向建筑工业化转型,提高建筑工业化人才的待遇,引导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建筑工业化的宣传力度,建立地方建筑工业化行业协会的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定期为部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提供转型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聘请建筑工业化行业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大学教授定期进行相关技术和管理培训。可参考日本的做法,进行专门培训后,通过考试对合格人员颁发相应资格证书,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对于建筑工业化管理和技术负责人,应要求同时具备建筑工业化资格证书和现行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部分人才技术基础好,只要建筑工业化市场持续扩大、待遇提高、培训方法得当,转型到建筑工业化非常容易。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是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筑工业化项目从设计、生产、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项目管理人员应该转变意识,用系统性的思维来管理建筑工业化项目。
   (三)培养工业化技术工人。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生产全自动化和施工全机械化,技术工人的角色仍然非常重要,关系到工业化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目前从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工人很少,大多数工厂和施工企业的技术工人都是临时招聘,流动性非常大。企业培训成本高,不愿意投入,技术工人觉得市场前景不明,也不愿意转入。
   传统建筑业的行业工种转型到建筑工业化后,部分传统工种岗位需求将大大减少,而吊车司机、装配工、焊接工及一些高技能岗位可能愈发具有需求量。鉴于此种情况,可由政府出资,行业协会组织进行专门的建筑工业化技术工人免费培训,培训师资可聘请一线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同时,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相关技术工人。培训完成后通过考试合格,颁发相关资格证,同时应规定关键技术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政府还应提高建筑工业化相关技术工人的工资标准,引导优秀技术工人向建筑工业化技术工人转型。另外,还应对从事建筑工业化的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培训,逐步引导高素质农民工转型成为工业化技术工人。
   (四)培养建筑工业化后备人才梯队。建筑工业化后备人才培养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后备人才培养应主要从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着手,在院校设立建筑工业化相关专业,培养建筑工业化后备人才。这就要求院校改变传统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模式。由院校教师和建筑工业化专家共同编写相关学习教材,重点参考日本建筑工业化书籍,以图形化、菜单化、表格化为主,融入全新的建筑工业化相关信息。教学模式也应增加影视化、案例化、现场化的教学方式,鼓励企业高级人才在学校任职讲课,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派技术工人到学校交流学习,通过人才交流互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发展。
   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后备人才分流,使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化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加大职业化教育的扶持力度,保证建筑工业化人才形成后备梯队。
   由以上分析可见,构建建筑工业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同联手,从政策、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培养该领域的复合型领军人物、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工人和后备人才。这样才能为建筑工业化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规模化良性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雅婷.山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与管理,2014.
  [2]段志成,陈通,张巧云.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供应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张寅,刘伟峰,李琪.EPC项目类似分项工程计价理论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
  [4]翟鹏.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施工技术实践及问题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
  [5]赵刚.论业主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之管理[J].建筑工程,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5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