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倩 黄晓华 高天

  摘 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大学艺术教育仍存在着缺乏连续性、不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等问题。针对 于此,以多元智能理论、分层教学、各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为路径,提出符合现实与需求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跨学科;高校合作机制;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099-02
  随着大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不断加强。艺术教育在具体实施层面因受师资、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较多,仍属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推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合作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完善评估体系,是高校艺术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教育从“人”出发
  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产生的好处往往是隐含的。这种隐性的特点助长了“艺术无用论”、“艺术是少数一部分人的艺术”这类偏见的形成。从表面层面看,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德纳曾说过,“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方式。”由于每个人对美的感知是不同的,这种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使艺术成为没有标准答案的门类,也使其具有“私人化”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则不容易被标准化的观点所束缚,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它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并通过你所听到,看到和感受的方式培养创造力。
  现代中国美学教育理论创始人王国维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无个人利益感,消除个人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谐。从深层来看,艺术教育是对美的追寻。在追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审视自我、批判自我、了解自我,使自己成为更趋向于符合自身对美的认知的那种“人”。由此看来,艺术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美德,也有助于自我个性和人生目标的形成。这符合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艺术教育开阔人的思想格局,使人成为一个更加和善却不失自我个性的人。
  二、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艺术教育的不重视甚至歧视,我国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储备普遍低于其他应试学科。即便如此,由于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原因,还是存在着艺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的艺术素养差异过大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教育的概念在我国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清华大学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艺术教育得到很好发展。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其他大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并相继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已比当时完善许多,但由于学生数量基数大等问题,仍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在从对南京市江宁区高校的统计研究中发现,艺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公选课和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的,几乎没有上演和连续的艺术教育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各课程间紧密相连的特点不同,艺术课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课程形式也大多以理论学习和鉴赏为主,实践类的学习占比较少。在师资方面,艺术类教育的教师占比极少,普遍出现非艺术专业类教师教授艺术类课程的情况。由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较低,而且大学前教育阶段对艺术教育的忽视,许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不高,步入大学后更是缺少发展兴趣的资源和途径。而对艺术存在兴趣的学生由于开设的课程种类过少或内容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等原因,也缺少进行深入学习的途径。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则”强调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许多学校还是没有较大的意愿将教育资源投资在艺术教育方面。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情报的定义过于狭隘,因此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智能可以分为语言、数学逻辑、空间、体育、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大学艺术教育,可以使艺术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类课程相比,不再显得格格不入。
  首先,由于人类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此寻找艺术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对某种智能培养的统一性,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跨学科教学联系起来。这将巧妙地加深学校、师生对艺术课程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人类智慧在艺术教育中的丰富。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重视交流与沟通能力,则可通过戏剧类、表演类的艺术课程激发学生释放天性、树立自信、提升表达能力。
  其次,由于各范畴的智能之间并非绝对独立,一种智能的提高可能伴随着其他智能的提高。这可以用来发现学生的艺术潜力,或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探索他们的潜力和激活大脑。此外,对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因材施教”,适应各学生不同范畴、不同水平的智能。这鼓励艺术类课程的教师通过丰富教学形式等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大纲要求。
  四、课程设置思路与评价体系完善
  基于上述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们的智能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艺术教育课程的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开设的艺术课程不应笼统地将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而应分为不同学习深度、学习内容的班级,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班级。给课程以连续性,是使學生的艺术素养培育不仅仅只是“点到为止”的重要方法。课程设置应保证刚开始选择较浅层次课程的学生,在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进入下一阶段更深层次的课程学习。此外,网络的在线教学还应结合某些课堂实践教学,以确保课程的连续性。
  由于一所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要求一所高校全面地包含所有艺术教育门类并做到分层次教学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可以打通校园壁垒,建立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下,学生可以跨学校选择艺术类课程,有利于满足拥有不同智能、不同兴趣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此机制还可以促使各高校发展艺术类特色课程,使原本就具有一定优势的某项艺术课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也解决了艺术班教师热情低落的问题。以江宁区各高校为例,江宁大学城范围内的高校可以建立艺术教育课程合作机制,搭建网络选课平台,打破学生只能选择所在学校艺术类课程的限制。   评估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课程的评估、教师对教师的评估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评估。学校对课程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教师提供的教学进程报告和突击的课堂情况检查,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化,从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堂形式的丰富性、课程的改进是否合理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从个体出发进行学分评定,应通过大量搜集课堂数据、评估任务、反馈、同行审查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本课程提供质量保证和改进。日内瓦大学通过参观博物馆、看演出、看展览的次数、频率来计算学分。这种评价体系值得借鉴,有利于对艺术资源的更充分利用,也很好地避免了学生为追求学分而不自愿地学习艺术类课程。在对江宁区各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都设置了学生对课程的线上评价机制,但大多以选择选项的形式为主。评价系统往往是在课程中期和结束后才开启,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学生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对课程的建议。各高校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就开启课程评价系统,使教师能实时调整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等。
  五、教师的自我成长
  高校可以设立专题讨论会,供不同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经验分享与教学策略制定。它不仅是艺术课程教师之间的讨论,也是与专业教师的交流。这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据研究,在亚洲国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一直是课堂效果的短板。通过专题讨论会这种形式,可以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此类问题。
  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可分为教学的知识储备、对教学的技能掌握、对教学的态度和模式等方面。这有利于解决艺术类教师积极性不高、课堂内容缩水等现象的发生,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标题评估不应仅仅基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还应该基于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权衡科研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而不是注重科研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挺.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模式特点及其对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4):16-19.
  [2]  唐金楠.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6,(3):34-38.
  [3]  姜乐虹.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J].黄河之声,2018,(4):96-97.
  [4]  刘建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7,39(2):85-89.
  [5]  朱珈仪.艺术教育的现实悖论与突破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2016,32(6):151-156.
  [責任编辑 本 然]
  收稿日期:2019-08-11
  基金项目:2019年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TB2019080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倩(1999-),女,福建莆田人,学生,从事教育研究;黄晓华(1999-),女,江苏南通人,学生,从事教育研究;高天(1999-),女,上海人,学生,从事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57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