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林立、人才汇集,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亟待开发与应用。然而,当前区内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构与完善、提高科研投入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校间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推动城市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201913714024);2018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等院校与城市科技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GZGJ149);2018-2019学年广州工商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推动城市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20191371406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5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三地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人才培育与教师队伍是关键。粤港澳三地拥有众多高水平的大学,人才聚集,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但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合作深度、广度、匹配度不足,现有的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实质性进展缓慢;而且三地政策支持尚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零星合作、缺少专业指导;规模小,无创新点,这些都给高校科技创新与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
   一、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优势
   (一)师资队伍更加雄厚。粤港澳三地高校林立,底蕴深厚。2016年广东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47所,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60个学科总共十三所高校进入全球排名前1%;香港多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00强、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在此高等教育集群的基础下,高校科技創新队伍也将融合,将更易组成具有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的师资队伍,在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面前,科技的创新、新产品的研发都会指日可待。
   (二)创新建设效率提高。此前,粤港澳三地高校也会进行其自身区域的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但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方式,一般按学术系统,在院(系)内组织研究课题组货研究机构,缺乏纵向统筹协调和横向联系支持。长期以来,高校的科技创新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从课题申报、立项到结题、坚定、归档,而忽略过程管理,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科技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从根本上形成。而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之间如同蛛网般相互关联、相互交流,交流的频繁也让三地的科技创新环境变得融洽、创新建设变得更加容易。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目标的一致,横向联系的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
   (三)创新思维更加敏锐。当下,粤港澳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因为历史的原因,港澳回归中国时间较短,港澳在英国、葡萄牙近一百年的统治下,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当地居民三观与大陆居民有所差异。粤港澳的教育理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改革开放到今,港澳两地的高校一直都是还在采用着西方的教育模式、理念;而大陆内地的高校则又是另外一套教育模式和理念。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无疑是让粤港澳三地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科技创新建设的领域中展开思维的激烈的碰撞。正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的这种碰撞下,推进了高校技术成果的引进,拓宽了粤港澳高校自身创新建设团队的视野及知识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创新团队的创新建设思维也变得更加敏锐。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建设队伍关于自身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利共享,为湾区的高校创新建设交流探究提供了相应的便利,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创新机制,这样将大大促进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交叉和融合,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发展能力,从而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一)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对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的创新奖励机制尚未健全完善,对科技创新队伍采用的管理制度也是行政部门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存在“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关于高校教育、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举措。由于奖励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科技创新人员的付出和收获的回报并不成正比。此外,部分科技创新人员拥有很好的课题想法,囿于缺乏团队成员只能单打独斗现象。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地高校仍然过于偏重于学术研究,存在论文发表多于科教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的现象。根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一项题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项科技成果,但其中实现成果产业化的不到10%。这表明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很大的弱势和不足,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序和手续繁杂,许多科技成果无法接受一层又一层的排队检验和测试,导致部分科技成果丧失了时效性和打击了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三)科研资金投入少,资源投入失衡。我国科研投入和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如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20%)相比有较大差距。再如,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与美国相比不尽合理,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4.9%,远低于美国33.1%的水平。资金投入少,资源分配不均衡。中东部地区高校的科技发展可获得一定可观的资金投入,但西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较少。    (四)科研能力較弱,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当前高校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课堂传授的方式为主,注重教材知识,学生将课本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机会较少。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上获得很高的造诣,但是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较弱;并且高校教师都是讲课为主,能够独立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和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驻校较少,存在科教协同知识输出不同步的问题,导致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越来越成为高校和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
   (五)缺乏深层次的合作交流。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在教育发展融合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广泛和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合作资源与硬实力的不对等和三地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合作机制的不完善。首先,粤港澳三地的教育方面的竞争多于合作,各方的合作基础也不对等。其次,香港教育家程介明教授观察当今内地“双一流”建设的观点也反映出类似的理念差异:“‘双一流’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模糊之中又渐见具体,然而还会不断变奏。内地会觉得原则很清晰,但香港会觉得不够精确。两种思维不在一个平面上互动,也有一个相互读懂的需要和过程。”最后,三地的高等教育的还没有建设具体的合作机制,还仅限于探讨和探索阶段。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其中就指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区域协调与一体化发展,化解三地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同导致的不同的体制机制的限制阻碍,搭建好粤港澳合作的桥梁,针对性地对高校教育、高校科技创新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并实施。要完善体制机制,协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建立科技合作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投资和服务便利化的相关政策,对港澳赴粤投资的创新服务机构和个人视同内资享受同种待遇等。
   (二)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各大高校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将灵感和想法进行文字表述,还需要实施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全面宣传及鼓励学子积极参与科技研究,并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高校应简政放权,给予学生科技成果的自主决定权力,除特殊情况如涉及国家机密等外;还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和设立专门处理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提高灵活性;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放低准入参与的门槛,吸引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但是同时也要严格筛选,争取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科研要有效率、有质量、具有可行性、科技成果可转化性;争取做到吸引外来投资;做到不浪费资源,不浪费机会。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能力。全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多些举办及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型比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推动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交流探讨;图书馆引入丰富的书籍,提供强大的知识储备;开放校内外资源共享,如设备、实验实训室、场地仪器等;增设专门负责的部门以及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科学、有趣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实验实训室,提高动手能力;学生要树立创新精神,坚持不懈,引入并鼓励学生多参加科研、教研活动。
   (四)深入合作交流。粤港澳三地应该要整合资源促进协调创新发展。一是发展共同利益同时顾及双方利益,这就需要三地高校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协商,明晰各自的优势与需要,为制度层面建设打下基础。二是借鉴“博洛尼亚计划”的经验,先由专门委员会起草或是中央政府发布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然后建立第三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评估和对比各地高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准入条件和方案。然后,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可在部分基础接近、优势互补的高校先行试点再逐步铺开。三是寻求共同理念,明确共同目标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集群始终还是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为粤港澳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雅兰.褚超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校科技人才工作刍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
  [2]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报[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81009957297291.html,2018.10.9.
  [3]陈先哲.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路[EB/OL].http://news.gmw.cn,2018.8.7.
  [4]杜弘禹.民主党派建言粤港澳大湾区:破解机制体制壁垒——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18.3.5.
  [5]陈先哲.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路[EB/OL].http://news.gmw.cn,2018.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6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