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创新能力。为了加快艺术教育发展,各大高校开设了各种特色艺术教育类专业和面向全体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艺术类课程。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提高了艺术修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艺术教育与高校又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文章将研究未来“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与高校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达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发展;“互联网+”;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35
1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1.1 高校艺术教育正蓬勃发展
(1)教育规模不断上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且已发展成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科学、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支持民办艺术教育发展,加强公办与民办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艺术人才。根据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将进一步鼓励支持公办和民办高校特别是艺术高校的交流合作,鼓励各地建立论坛等多种交流平台,鼓励高校间开展课程互选、教师互聘、资源共建、科研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健康持久发展。国家政策的推进使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系学生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的增多以及对艺术老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前景一片大好。
(2)艺术建设不断完善。艺术教育对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颁发的相关文件及政策使艺术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如艺术学科交流座谈会、相关理论书籍等。且各大艺术高校都开设了特色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学生响应也十分积极。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得艺术教育在课程、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1.2 高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1)人才培养水平不高。首先,艺术教育人才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太过于注重数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量的高低,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文历史科学的沉淀,只注重点的延伸而忽略面的拓展,盲目的追求机械式训练而忽略生活、阅历以及自身文化修养对艺术教育的提升。最后,在思维方面,过多地强调技能式训练而忽略对艺术的创新以及对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在艺术领域找不到理想的位置,尤其是就业方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因为一般型人才处于饱和状态,而杰出型人才又太过稀缺。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对艺术文化贡献不足且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地位。
(2)艺术教育影响力不够。艺术教育需要学术研究又离不开教学与创作,这三者相辅相成。而对于艺术高校来说,缺乏对创作经历的沉淀就很难创作出极好的艺术作品。当前的艺术类学科研究中在众多学科研究里面,无论在科研队伍还是科研成果的方面,数量及其影响力都是差距较大,有待提高。
艺术科研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基础理论不足,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②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应用少,实践不够丰富,对艺术行业的指导性以及领导性不強;③艺术研究对国家文化的战略和策略不够有影响力,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影响力也是远远不够的。
(3)内涵性不足。在众多学科专业里,艺术学科起步较晚,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在课程方面比较急进浮躁。大多数高校创办艺术课程只注重学科分类的扩张, 而忽视了艺术的意义。又把重心放在新的专业学位点,对于已有的艺术专业学位点没有制定好完善的培养方案,对新的专业学位点又缺乏教育深入的经验。不考虑自身学校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与艺术学科结合起来,导致其发展的传承性不够,缺少对艺术真正内涵的理解。
(4)艺术氛围营造能力不足。艺术氛围营造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教育行业太过浮躁,急功近利,艺术作品都逐渐商业化,在市场中出现大量粗制滥造、趣味低下的“三俗”产品,对艺术口碑、形象以及美誉度有着严重影响。二是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对艺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且无法根据生活、根据公共文化来创作,导致艺术与现实脱节,由此无法营造出社会艺术文化的氛围。
2 艺术教育对高校发展的助推作用
2.1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而当将艺术教育置于素质教育这个大范畴中来思考时,发现了艺术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特殊作用,即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艺术教育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其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而艺术教育恰恰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推动作用。众多科学家也纷纷证明,艺术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还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业余生活的补充。目前,我国已有大量高校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例如经济学的学生同样也开设了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给学生们带来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外视角。研究表明,经常接触艺术的学生头脑更灵活、反应更敏捷、学习能力更强,记忆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就说明,参与艺术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原本的学习与生活,还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
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而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上,艺术教育则更能体现出它的“独门绝技”。人类思维一般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这两种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对培养优秀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当下复杂环境,就必须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艺术思维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才能获得,经过艺术教育的熏陶,培养出学生的感知、想象以及洞察和创造能力。 2.4 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康尔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体操”,通过艺术的熏陶、升华,身心可以得到提高与净化。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用最热忱的心面对生活。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国家对培养大学生所提出的最终目标。如今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情况下,艺术教育在净化心灵、安抚情绪上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3.1 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应始终坚持以艺术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满足他们对艺术的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操作和实际能力的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的艺术理念价值和实现他们的艺术作品,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教育观念,首先,艺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包括对学校教学的统一规划,将艺术选修课纳入正式的教学课程计划,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克服主观性和任意性。其次,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交流和互动的关系。最后,重视个性差异,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多样,让他们的自我个性获得提高和完善应当是艺术教育的重点。
3.2 艺术教育与“互联网+”的巧妙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教育模式推进一个新时期,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模式,艺术教育方式将发生很大的改良。“互联网+”不仅推动了不同领域知识的结合,而且简化了多种知识获取的方式。艺术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各大艺术学院校也正在积极尝试“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在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上,艺术教育方式显得具有自由、开放、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更加多样化,例如用动态影视片段进行教学。“互联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的时间地点没有限制,获取知识的渠道没有限制,可以自由自主在网络中学习。通过“互联网+”教育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同时也为艺术类老师提供了各种教学服务,将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加强优势补短板,制定适合的教學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我国艺术教育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互联网+”艺术教育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在课程、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3.3 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生转型的形势下,艺术生需要有自己的艺术哲学理念。要开拓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创业就业。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建设互联网软件和硬件等基础设施,为艺术类学生提供基础学习条件,并且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更应该注重于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发展教育,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让艺术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去创造出符合当代的艺术价值。互联网不仅可以让艺术类学生学习到艺术知识,同时也可以学习经济管理等综合性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创新创业的理想。“互联网+”使艺术教育更加蓬勃生辉。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它是新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事艺术教育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晨. 浅谈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商, 2015(8):294.
[2] 胡智锋, 周建新. 关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 艺术百家, 2015(2):45-48.
[3] 沈宝莲. 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 艺术教育, 2005, 17(6):34-35.
[4] 李哲, 王璐.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艺术教育教学[J]. 中文信息, 2017(9).
[作者简介]朱叶茂(1999—),男,湖北黄石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许振琦(1997—),男,江苏苏州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汪莹(1998—),女,湖北黄石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6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