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蒙经济互补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经济互补性是实现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前提。从中蒙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看,两国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福利。
  关键词:中蒙;经济互补性;经济结构;要素禀赋
  经济的互补性是实现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越强,双方实现自由贸易能够获得的经济效应往往也就越大。反之,倘若两国经济结构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那么两国形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显著,因而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将从中蒙两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货物贸易等方面分析两国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探讨中蒙实现自由贸易的基础条件是否充分。
  1 中蒙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互补性
  中蒙两国虽然都不属于发达经济体,但两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点可以通过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环境和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中蒙两国之间存在互补性。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宣布实施改革开放,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总体上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2018年,中国实现GDP总额1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较之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13.9%,这么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讲实属罕见。从1992到2018年,中国人均收入也取得了较快增长,1992年人均GDP仅为390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470美元,26年间共增长了23.3倍,年均增长12.7%。
  20世纪80年代,蒙古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人均GDP维持在1300-1600美元左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蒙古国失去了苏联和经互会强有力的外部援助,蒙古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下滑,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从1993年开始,随着蒙古国中央政府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止跌回升,1993年蒙古GDP增长率为2.1%,但人均GDP始终不足1000美元,直至1996年,蒙古国GDP也仅及1989年的53.1%。[1]2006年,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亿美元,接近1989年水平,但受到随后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蒙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增长率为负。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减弱,2010年,蒙古国经济实现复苏,2011年蒙古国GDP实现10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8年,蒙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美元,人均3580美元。
  中蒙两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两国经贸合作和国际分工方面可以形成互补性。
  2 中蒙产业结构互补性
  中国在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尤其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现代加工制造业无论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还是成本控制,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外,还有大量产品可以远销海外,其中有相当部分产品是蒙古市场所需要的。
  蒙古国经济结构发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但发展轨迹却有别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体来说,蒙古的经济结构还属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表现为第一产业农牧业仍然占据国民经济较大比重,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截至2017年底,蒙古国牧民总数为28.55万人,占出口总收入的10%以上。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由于经济衰退和生产投入不足,蒙古国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从事种植业的人口约为6万人,主要农作物包含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和白菜、土豆、萝卜、油菜等蔬菜类作物,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需要部分进口。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大幅度增加,但主要以较为低端的采矿业为主,真正代表国家工业实力的制造业并不发达,制造业产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制造业部门也相对单一,大部分企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对于诸如电子仪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需要较高科技含量和分工写作水平的产业,蒙古国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制造业中以初级采矿业为主,加工制造业相对薄弱的态势呈现出逐年加剧的态势。1989-2003年间,蒙古国第二产业并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结构失衡,但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蒙古继续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采矿业上面,到2007年,蒙古国采矿业已经达到第二产业产值的77%。制造业发展远不及采矿业,呈现越来越羸弱的态势。这种产业结构的逆工业化趋势不容忽视。[2]例如,蒙古国有着比较丰富的石油蕴藏量,但国内却缺乏石油冶炼加工技术,所以就出现了需要把原有先出口给中国,在中国冶炼加工后,把成品油在进口回蒙古的情况。除此之外,蒙古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像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低端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來。由此可见,中蒙两国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
  3 中蒙资源要素禀赋互补性
  3.1 矿产及能源领域的互补性
  蒙古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已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也是蒙古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力量。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采矿业已成为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蒙古很多矿藏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且还没有全面开发。截至目前,蒙古已经勘探和查明的矿产有80多种,矿点6000个,主要有铜、萤石、磷、铝、黄金、银、铀、稀土、铁、煤、石油等。蒙古铜矿储量约为240亿吨、居亚洲第一位。蒙古还是全球最大的萤石生产国之一,总储量8000万吨。铁矿石20亿吨,煤炭1520亿吨,铅锌矿总储量为7570万吨。据世界核协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调查的数据显示,蒙古国铀矿储量约为612万吨,排名世界第十五位。蒙古国的主要矿区包括:额尔登特铜钼矿、阿嘎诺尔煤矿、那林苏海特煤矿、奥瓦特铁矿、奥尤陶勒盖金矿等。蒙古国还有非常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过去国人一向以我国“地大物博”为自豪,相对那些资源贫乏的国家而言,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还是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经济发展还是以资源消耗作为主要推动力,我国自然资源就显得比较短缺了。矿产资源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种类齐全且总量较大的国家,属于资源丰富国家行列,但也存在矿藏分布不均衡,人均储量过低的情况。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逐渐加大,国内资源缺口也随之加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煤炭储量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占有量的22%,像铁矿、铜矿等重要战略物资矿,我国也是贫矿多、富矿少,开采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矿等重要能源矿产进口比重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对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矿产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蒙从生产要素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的供给角度来看,两国具有较为明显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开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
  3.2 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性
  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中蒙两国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蒙古属于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中国有13.6亿人口,蒙古国则地广人稀,总人口仅为312万,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91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蒙古国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国当年人口分布情况为:西部地区人口为37.9万,东部地区人口为20.3万,中部地区为48.1万,杭盖地区人口总量为56.9万,乌兰巴托人口为136.4万,[3]从数据可以看出,乌兰巴托地区成为蒙古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地区承载该国60%以上的人口,边疆地区人口分布极为稀少。蒙古国22个省级行政区中,有9个省份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人。劳动力短缺,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蒙古政府。
  蒙古国与中国北方地区相互毗邻,多年以来,中国劳务人员活跃在蒙古境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矿业开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中国劳务输出人员为蒙古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形成了两国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将来两国可以进一步放开人员流动限制,充分发挥两国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互补效应。
  4 结束语
  中蒙两国在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加之中蒙两国地理毗连,具備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目前两国已共同开展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未来,中蒙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极大促进中蒙两国毗连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荣进.蒙古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J].世界经济,2000(2):73.
  [2]李晗斌、赵儒煜.蒙古国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5):31-34.
  [3]蒙古国统计局网站http://en.nso.m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0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