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水处理企业通过管理转型实现降本增效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加大力度去杠杆,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在这经济新常态下,环保行业在2018年遭遇了寒冬,多家大型环保企业遭遇经营危机。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持续提升,就水处理行业而言,高标准排放、高压监管、强力问责与处罚也已成为新常态。在双重新常态下,水处理企业必须要顺应形势,谋求转型。本论文将阐述水处理企业在双重新常态下通过管理转型实现降本增效的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水处理;管理转型;降本增效
   一、我国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062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并且水污染问题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严重,点源污染不断增加,非点源污染日渐突出,水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因此,我国的水资源面临水量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大特性。
  (二)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品质的饮用水及优美的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旺盛,水处理成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水处理行业利好政策,2015年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对我国的污水治理进行整体全面系统性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总体目标。
  国家政策导向及强烈的社会需求,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催发了万亿的水处理市场,有研究表明,2017—2021年我国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将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43.25%的增长,到2021年,预计将达到11790亿元。
  二、水处理企业行业运营管理面临的问题
  水处理企业运营管理是指一个工程项目建设完工验收后设备设施日常运转、经营的工作。在水处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处于尾端。
  我国的水处理企业在市场化改制之前,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由政府负责出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管理,资金来源也源于财政拨款,运营管理部门的重点着眼于污水的达标排放,普遍存在运营管理智能化程度低,运营管理水平严重依赖有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的少数人员,基础操作岗位人员冗余,能力低,年龄结构老化,效率低下,人工成本压力大。
  近年来,伴随着陆续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尤其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的兴起,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通过PPP来承接项目,盈利性企业的进入,使得该行业的运营管理在以实现消减污染物总量,保证污水达标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的同时,还有一项明确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自身创造利润。
  伴随国家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环保督查成为常态,水处理企业一旦违法,将面临高额的环保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对企业运营管理技术、管理水平以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PPP模式下企业投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高,主要依赖政府通过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及运营服务费收回投资及收益,目标收益是否能够稳定地回收极大地依赖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一旦资金回收滞后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将直接增大企业资金压力,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
  三、水处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
  (一)推进标准化、精细化运营
  在水处理项目内坚定推行制度化管理,并通过借鉴日本丰田模式,引入精益运营的概念,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5S现场管理、可视化管理等方法,保障日常作业的规范、安全、效率,并创造整洁、舒适的现场生产环境,,有助于提升运营管理效率、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全成本进行控制
  运营成本是水处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核心部分,水处理项目运营期的成本中,固定成本包括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设备日常维护与大修、固定电费、管理费等,变动成本主要包括有功电费、生产原材料费、污泥处理费等。固定成本一般不会随着水处理量的变化而变化,在项目投资、设计建成后,根据项目的建成规模等该类成本基本固定,而变动成本随着处理量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要想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必须要全方位地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管控,通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控制、成本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成本管控的闭环管理,以此来保障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保障运营管理各项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在水处理企业中,核心的几项考核指标一般为出水达标率、吨水耗电量及药剂投配率、安全生产零事故、重点设备完好率、现场规范化管理等。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组织目标、各部门目标和岗位目标,为员工指明努力方向,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通过考核结果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促使管理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培训、调整职能、优化薪酬结构等,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深入运营前期工作
  PPP项目的运营管理有别于传统水务行业的运营管理,签约后即迎来三十年的商业运营期,项目前期可研、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的质量决定了项目先天的基因,前期设计存在重大工艺或设备选型缺陷,或者建设期存在工程质量问题,直接會影响商业运营期的安全稳定运营,将要投入巨额的改造费用。因此,在PPP模式下,水务企业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同机制,派遣运营管理专业工程师提前深入到设计、建设及设备安装阶段,为前期工艺、设备选型及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收益率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数字化转型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行各业均探索通过“互联网+”谋求转型,水处理行业也亟需顺应科技发展形势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水处理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问题如下:
  (1)自控控制程度低,现场控制以人工手动为主,人力资源依赖大,效率低;
  (2)数据以人工抄表及人工化验填表为主,大量静态生产运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难度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使用寿命降低;
  (3)操作员及设备维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不利于优秀经验的提炼与推广,培训成本高。而且,对异常情况易产生误判及操作失误;
  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实现污水处理厂、村镇站工艺运行数据自动采集、海量报表台帐数据的传输与智能化分析共享、远程实时监控、设备维护保养智能化等来解决上述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低效率环节,并且,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精准控制、远程操作、减少工作量,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岗位设置,精简人工,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的。
  (六)盈利模式转型
  1.运营前期合理设定保底水量
  PPP模式下,设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或目标收益率可以使社会资本有意愿积极投资技术设施和公共事业,又确保该收益率不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在水处理PPP项目25至30年的长期合作过程中,成本与收益会受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目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设定保底量来保证社会资本的合理投资回报率的稳定性这是一种PPP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双方共担风险的一种策略,也是降低社会资本方投资风险的一种机制。
  2.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收益
  水处理企业可以通过中水回用、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探索污泥资源利用等为创造额外收益。例如通过中水回用技术改造既能解决厂内生产药剂溶解、绿化喷洒、污泥干化过程中冲洗用水问题等,降低厂内自来水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工业企业或市政单位等合作,通过中水循环利用实现收益。另外,通过推广与应用水源热泵技术,满足厂区制冷、供热,节省电力成本同时,通过与商业地产或周边住宅小区合作,提供供冷供热服务,获得收益。
  3.增补开发权,拓展收益渠道
  近年来,拥有“土地节約型、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效利用型”等多项优势的地埋式水处理系统成为城市水处理项目改建、扩建的首选,传统污水处理厂厂界周边至少200~300m范围内属于卫生防护区域,此区域内不可以建造居民房屋等设施,但是通过将污水处理厂改建到地下,地面配套城市生态公园,卫生防护距离大大降低,节省了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并且为周边居民营造了舒适的休闲健身环境。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参考香港地铁“轨道交通+商业地产”组合的盈利模式,在地埋式水处理项目的上方或周边区域修建商业地产、停车场、康养设施等,拓展收益渠道。
  四、结束语
  我国水处理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坚守“安全生产、出水达标排放”两大红线的基础上,水处理企业必须坚持推进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并探索多种盈利模式,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保障自身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亚灵,尹贻林.基于典型案例归类的PPP项目盈利模式创新与发展研究[N].工程管理学报,2015-10-30,(5):50-55.
  [2]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Z].国发〔2015〕17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Z].财金[2016]90号.
  作者简介:
  吴遐(1986-),女,湖北人,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9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