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本市场开放中提高防控涉外金融风险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巨大的潜力,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外资也正是借此机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国内资本市场而言,外资引入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和活力,营造了良性的竞争局面,上市公司质量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弊端则主要体现在流动冲击风险上,会给资本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带来阻碍,必须提高重视并加以防范。因此,在资本市场开放中提高防控涉外金融风险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资本市场  金融风险  防控能力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资本市场的建设与运行,并多次强调完善金融服务、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和机构明确金融本质,把握实质,全面推行并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实际改革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深入调查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明确其实际需求。确保金融改革策略与我国发展需求相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寻求全新的路径,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及竞争能力,扩大开放深度,提高金融领域防控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一定要给予金融风险防范应有的重视,将其放置于与金融市场发展及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涉外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抵御,保障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一、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积极含义
  据统计显示,中国A股资进入2019年以来快速发展,迅速跻身国际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得这一成绩的很大原因是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事实上,A股于2018年多處于下跌状态,经过一个季度的累计与发展,南下资金已经落后于北上资金。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外资普遍存在抄底、逃顶的问题,简单的说,在股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资不断减仓。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境外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教训,具备极高的学习价值。可借助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的机会,治理并完善上市公司,提高其发展质量与水平,逐步整治A股中的不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引入并不只是针对中国股市,还有中国债市,总体上来说,外资的引入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备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因为外资的进入,股市和债市的收支得以有效的平衡,也为国际收支平衡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进显示,证券投资顺差的贡献与直接投资几乎保持同等水平,于2018年完成了基本持平的目标。处于阶段性逆差的背景中,证券投资项下资本净流入更是难上加难,加之顺差大幅减少的影响,资本净流入的目标很难实现。而外资的引入和流动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积极的一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备双面性的特征,虽然我国在资本市场开放和外资引入方面缺乏经验,但是国际经验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断增加的跨境证券投资是引发资本流动冲击风险的重要诱因,必须引起重视,这也是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外资引入给我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顺周期波动风险
  短期资本流动又称国际热线,涵盖范围相当广泛,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下两种,分别是跨境股票、债券投资。而人们看待短期资本流动时主要将顺周期作为唯一标准,这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简单的说,资本会在经济繁荣阶段大量涌入,迫使国内资产价格不断提升,而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资本会以集中状态流出,并以更快的速度调整资产价值。事实上,早有学者提出通过处理经济和金融关系的方式降低周期性波动这一理论,逐渐完成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的转化,但是这一理论的实践难度极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法彻底消灭和抵抗金融与经济周期,同理可证,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周期性波动也很难被消除,其放大作用更是在所难免。这种顺周期波动风险也是因资本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典型的金融风险。
  (二)境内与境外市场相互传染
  要想判断境内与境外市场是否以更加紧密的状态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将外资进入当地资本市场的程度作为依据。跨境证券会逐步显示出自身在控制力方面的弊端,加之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境外市场的剧烈波动会直接给境内市场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例如,美股收于2019年3月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是导致我国A股出现下跌问题的重要诱因,如今美股走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一种最为普遍的看法认为,A股的投资价值会随着美股下跌而显示出来,从而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外资。此时人民币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成为避险资产。还有人认为,即便是美股下跌,也不会凸显A股的价值,甚至无法起到避险的作用,只会加快资本的流动速度,朝向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但是其流动方向并不一定是A股。这充分证明了在境外市场的影响下,境内市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国内金融政策受到掣肘
  泰国曾于2006年制定并推行外资流入大国证券市场征收无息存款的决定,这是泰国为了应对泰铢升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这一决定为泰国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自开市后泰国股市暴跌15%,创下最大跌幅。为了止损,泰国当局立即制定并宣布取消征收无息存款的决定。因此,即便是在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也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给国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
  (四)立体性攻击
  资本市场开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市场向国外投资者开放。例如国内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还有外汇市场等。虽然开放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炒家极有可能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机会,向整个境内外市场发动攻击。这种立体性的攻击一旦发动,会给境内外市场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深,金融调控就会面临越为复杂且艰险的环境,市场也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巧妙的应用防控手段和措施,提高国内市场及各个行业防控涉外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提高防控涉外金融风险能力的对策
  (一)确保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同步进行
  我国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制定并推行了诸多战略性的决策,例如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从表面上看,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战略,虽然不是毫无关联,但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由对内开放决定,对内开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以统一的步调同步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才能有效地规避因金融开放而带来的风险[3]。这不仅是我国在逐步发展和开放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也是分析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后吸取的教训。这要求政府客观审慎对待改革与开放,利用前瞻性的眼光为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建设谋略,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动态性的看法评估改革与开放的匹配度。
  (二)同步开展扩大开放与风险防控
  当前,因外资流入而带来的风险并没有大面积的爆发,只是提醒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提高警惕。这是因为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带来的风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警惕,一定会演变成为更为严重的危机,致使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承受过大的损失。所以说绝不可以规律风险为前提,停止资本市场的开放,而是要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抵抗涉外金融与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危机。
  (三)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状态均不相同,规模和经济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是面对同等程度的金融开放,也会取得不同的成果。全球范围内,我国的期货和货币市场成交量均位列前茅,这是我国在资本开放与金融开发中拥有的天然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诸多金融乱象及市场扭曲问题,需要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一起在开放过程中逐步解决并优化,打造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深化改革,健全框架
  首先,应意识到资本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联合多个部门一起制定并完善政策框架。建立切实可行的疏导机制,提高宏观调控的自主性,确保其在资本市场开放与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自身的时效性,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掌握跨境证券投资的情况。利用利率实现资本流动的调节,将价格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确保货币政策透明可行。还要注意沟通和引导,利用央行的引导作用规范资本市场的行为与活动。
  (五)强化管理
  金融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利用多种手段完成跨界资本流动的管理。一般情况下,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会利用国际化、市场化的手段对资本进行管理,确保其理性流通。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应了解各种不法行为,例如洗钱、避税等。注意不可以摆脱国内机构或者国际惯例为前提进行业务办理,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嚴厉打击金融市场上的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
   综上所述,资本市场开放为我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这对上市公司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这也是外资引入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正向影响。但是们也不能忽略因资本市场开放而带来的诸多风险,必须从强化管理、深化开放、建设金融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应对资本市场开放下金融风险带来的危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利用恰当的策略提高金融企业和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陶士贵, 周晶.美国金融制裁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防控的警示——基于文献研究[J].武汉金融,2017,(5):4-8.
  [2]曾珠.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6):26-31.
  [3]陈敏,陈春兰,刘晓娟,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3,(1):126.
  作者简介:于壮,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9815.htm